三、地面沉降
(一)地面沉降监测
至2008年底,市区除保留战备、回灌和监测井外,开采井均作封井处理,基本实现零开采。但由于“滞后效应”,宁波整体地面沉降仍呈缓慢发展趋势。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城市化建设引发的工程性地面沉降逐渐凸现。宁波现已形成集地下水监测井、基岩标、分层标、区域水准点和GPS监测点五位一体、立体型的监控体系,科学、可靠行使和担负监控宁波地面沉降的重任。其中宁波市地面沉降监测中心分层标始建于1983年,是国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3座地面沉降监测分层标之一。
(二)《宁波市地面沉降“十一五”防治规划》实施
《宁波市地面沉降“十一五”防治规划》是市政府地面沉降防治的重点项目,业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已进入实施阶段。城区拟建Ⅰ等水准点31个、Ⅱ等水准点60个、GPS固定站2座、基岩标7座等一批固定监测设施,并开展工程性地面沉降防治等科研及软课题研究项目。
(三)《宁波市快速轨道交通地面沉降监测规划》编制
为了适应宁波市快速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需要,编制了《宁波市快速轨道交通地面沉降监测规划》,通过由上海地质调查研究院、中国地质调查局地面沉降研究中心、浙江省国土资源厅、上海申通轨道交通咨询有限公司、广州市地下铁道设计研究院等国内著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评审,已逐步进入实施阶段。
《宁波市快速轨道交通地面沉降监测规划》是国内首份轨道交通地面沉降监测规划。规划从宁波地质环境条件和地面沉降特征着手,通过理论与实践、技术与管理、监测与防治等方面,提出了宁波快速轨道交通地面沉降监测的整体方案,这对轨道交通规划、施工、运行期间的地面沉降监测和防治具有指导性意义。
(四)工程性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建设
在收集国内外工程性地面沉降资料、总结宁波地面沉降历史资料和进行野外系统工程性地面沉降调查的基础上,初步完成了宁波市工程性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建设工作。
工程性地面沉降监测网基本覆盖海曙、江东、江北和鄞州4个主城区,面积约150平方公里,配套新建地面沉降监测点共99个。监测对象主要为:城市重要交通干线、防汛防洪堤、市政管网、人防基坑、大型公共建筑物等设施,初步形成了具有宁波特色的工程性地面沉降监测网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