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二、突发性地质灾害

发布时间:2009-11-10 来源:地质矿产资源管理处 浏览次数: 【 字号: 保护色:

(一)概况

2008年,在上一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基础上,各县(市)、区进行了新一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经过本轮调查、核实、认定,全市有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点312处,其中威胁常住人口的地质灾害隐患点121处。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为主,其中滑坡94处,占30.13 %;崩塌171处,占 54.81%。

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分布于西南和西北等低山丘陵山区,其中余姚、宁海、慈溪、鄞州4个县(市)、区,灾害(隐患)点总数占全市73.7 %,威胁人数占87.4%。

2008年,全市共引发突发性地质灾害2起,其中滑坡1处、崩塌1处,灾害级别均为小型,无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约1万元。

(二)地质灾害防治

1.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修编

根据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做好市、县(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浙土资办[2008]57号)要求,我市组织完成了新一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各县(市)、区认真总结上一轮规划实施情况,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稳定性评价,进一步核实地质灾害隐患点。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新划定了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治区。

2. 汛期地质灾害防治

坚持汛期值班、险情巡查与应急处置制度,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发生与损失。市政府颁布了《宁波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成立了市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部。

根据《关于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治理百日督查专项行动的通知》(甬土资发〔2008〕61号)和《关于开展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督查的通知》(甬土资发明电〔2008〕60号)要求,对全市75处威胁常住人口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实地巡查。2008年汛期,全市共组织防灾检查632组次,参加人员2340人次,对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人员转移避险工作,撤离转移人数1314人,确保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3. 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和移民搬迁

2008年,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确保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全市共投入工程治理、移民搬迁资金近1377万元,完成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23处;完成地质灾害点搬迁移民113户,其中余姚市5户,象山县108户。目前,余姚市、鄞州区对列入计划移民搬迁地质灾害隐患点,已落实移民安置地块,进入实施阶段。

4.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和监测预警

突发性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群专结合监测和群测群防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对宁海县里朱村、余姚市甘竹村和鄞州区茅镬村等3处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设备进行了适当改进和维护。根据各地村“两委”换届选举进展情况,及时更新了75处威胁常住人口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工作责任人、监测人,更换了“明白卡”,保证在发生地质灾害时第一时间有人管、有人防,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和预警体系。

为切实加强群测群防工作,提高群众防灾意识,组织举办了全市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业务培训班,来自镇(乡、街道)、村相关人员共154人参加了培训,组织受训人员到温州乐清市“桑美”台风影响发生泥石流致死25人的现场考察。编印了地质灾害防灾知识手册5000余册,发放到镇(乡、街道)、村及各有关部门,宣传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传授避险知识。

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警)工作,2008年汛期发布3级以上(含3级)灾害预报(警)19次,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短信等手段,发布防灾信息为防灾减灾起到了积极作用。

5.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深入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认真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的工程建设项目、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都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开展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从源头上防止发生地质灾害,2008年共有358个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进行了审查备案(不含一级评估),其中完成二级评估报告128个,三级评估报告230个。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