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9年第4期:历史文化之省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布时间:2019-02-15 来源: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浏览次数: 【 字号: 保护色:

马上就要迎来2019年春节年俗中的最后一个重要节令了,那便是正月十五元宵节。这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节日。全国各地的习俗也或多或少有着些许不同,例如燃放烟花、耍龙灯、孔明灯、猜灯谜、吃汤圆等等。而在我看来,元宵节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习俗,那就是中国传统情人节!因为在中国封建社会,女子是不允许随便出门的。但元宵节却是可以结伴出游,未婚男女也会借赏花灯之际为自己物色对象。除此之外,再就是一些传统文化也会在这天展露风采。那接下来就让我们随着芈月图一起来看看我们宁波上榜的省级传统技艺与传统美术吧(传统技艺数量繁多,本次仅盘点传统技艺与传统美术)。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点击此处下载原图

一、省级传统技艺

1、宁波汤团制作技艺

宁波人在春节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进汤团的习俗。“缸鸭狗”的汤团制作精细,价廉物美,味道甜美,汤团皮薄而滑,白如羊脂,油光发亮,具有香、甜、鲜、滑、糯的特点,咬开皮子,油香四溢,糯而不黏,鲜爽可口,令人称绝。

2、草席编织技艺

草席用蔺草编织而成,考古证实,中国草席的发祥地在今海曙的古林镇,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就出土了草席残片,当时的先民们用此来遮身、铺地或避风雨。草席品种繁多,编织工艺复杂,又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现手工编织师多年事已高,该手艺面临失传困境。当地政府正采取各种措施,大力鼓励和扶持民间手工编织,让这一技艺得以承传。

3、慈城水磨年糕手工制作技艺

年糕,作为谢年祭祀的供品,含“年年高”的意思,被列为宁绍地区的食点之首。相传是大禹治水后,给浙江百姓带来实惠,大家就用他老人家整好的水田上结出来的粮食做成糕祭祀。初叫米糕,因为祭祀的目的是希望一年更比一年好,所以改称为年糕了。制作年糕也是家庭或家族的一次聚会,每个人都有岗位:老人烧火、女人修粉、专人蒸粉,壮劳力捣粉、摘年糕团、搓年糕条,孩子压年糕印,码年糕。还有专做花色年糕的,把年糕团搓成猪头型、鱼型、元宝型等等,再用剪刀剪出眼耳鼻、鳞片等,供祭祀时上供。

4、戏台螺旋娥罗顶营造技艺

戏台螺旋娥罗顶,俗称“鸡笼顶”,戏台上部形如鸡笼状的戏台顶,呈饱满的半球穹窿体的螺旋娥罗顶,形状半圆,放置在屋顶下面,用四根大方木和四根小方木做支撑。它主要分布在南方一带,称之为江南一绝。

5、状元楼宁波菜烹制技艺

宁波菜是中国八大菜系里浙菜的一个重要支脉,其源远流长,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釜中就有先民们简单烹食的鱼、鳖、蚌等羹菜。宁波菜系列为代代传承,集体相传,其现在的传承基地为宁波石浦酒店管理发展有限公司属下的石浦大酒店,无失传之忧。

6、甬式家具制作技艺

甬式家具俗称宁式(含舟山地区)家具,其基础结构与七千前的河姆渡人发明的卯榫构架一脉相承。其制作技艺至清代则达到了顶峰,整体器物采用紫檀、红木、黄杨木材质加上骨木镶嵌或朱金木雕工艺,后又加上花梨木材料,制作精良,式样华丽,不仅在产地被大量使用,同时还溯长江而上湖北荆州地区,被那儿的人们视为财富的象征。建国后,该类家具生产基本处于停止,技艺濒临失传。现正在以照顾好老艺人生活、建立博物馆和传承基地、成立研究机构等方法积极地予以抢救和恢复。

7、邱隘咸齑腌制技艺

咸齑是宁波的传统菜肴,它的特色是味美价廉。任何家庭都离不开咸齑,它不仅可以与其他食物一起做成美味菜肴,也可以单吃、无论生吃熟吃都能吃出味道来。所以流传着“家有咸齑不吃淡饭”、“三天不吃咸齑汤,脚骨有点酸汪汪”等谚语。宁波咸齑以邱隘为最,最先由外地引进雪里蕻腌制而成,有200多年历史。

8、 红帮裁缝技艺

红帮裁缝发祥于宁波市鄞州姜山镇孙张漕村及奉化江一带。源自传承几千年的中华服饰文化。清末民初,帝国列强大举入侵,在沿海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里洋人簇拥、洋行林立,一时间,西装在洋行职员乃至富家子弟之间猛然兴起,成了身份和财富的眩目标记。于是,一部分迫于生计的本帮裁缝(中式裁缝)不得不放弃长袍、马褂、对襟衣,改做西服。当时,国人称外国人为“红毛人”,为外国人服务的行业都要加上“红帮”两字。“红帮裁缝”的称谓由此而起。

9、彩船制作技艺

彩船又称“纱船”,由薄纱等材料制作而成,因其制作中注重丰富的色彩,故得其名。彩船只是一种通称,具体称谓时,以船头、船尾饰以龙图案者,称“龙船”,以凤图案者称“凤船”。当地群众通常以船的动物图案或船的造型具体称谓,如鱼船、虎头船、官船、花轿船、鼓阁船、亭阁船等。由于制作纱船多属自娱自乐,今人若无特别原因多不再自愿制作这种耗时、耗力,又不易保存的民间工艺品,彩船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再次趋于濒危状态。

10、棠岙纸制作技艺

奉化多竹,竹纸生产源远流长。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着机制纸业的猛然兴起,手工竹纸迅速受到市场挤压,手工纸坊经营难以为继,纷纷歇业。最后只剩下袁恒通一个作坊。1997年,宁波天一阁图书馆为修补破损的古籍藏书,需要一批与明代古籍纸相同的竹纸。经人介绍,该图书馆管理员来到棠岙找袁恒通,请他试制古籍用纸。第一批样纸生产出来后,送去南京博物馆化验,结果证明这种竹纸与古籍纸最接近,是品质最理想的纸张。为此,天一阁图书馆一次就订购这种竹纸4万张。之后,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天津图书馆、桂林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等古籍修补机构纷至沓来,认定袁恒通作坊为竹纸专供厂家。至此,棠岙造纸业再度兴起,并出现了江东明、傅章开、傅彦伟等一批竹纸坊。

11、余姚草编技艺

余姚草编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就已在余姚农村普及,成为当地妇女的一项重要手艺。

余姚草编业的发展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明清时期。草编原料多为就地取材的早稻草和麦秆芯。用早稻草编织的有草鞋、草包等。

第二阶段为民国至解放初期。是编织金丝草帽的高峰时期,此时出现“十里长街无闲女,家家尽是织帽人”的兴旺景象。

第三阶段为改革开放后至今。随着金丝草帽生产的衰退,余姚草编已向工艺化和多样化发展,原料已从金丝草发展到银丝草、咸草、南特草、龙须草等10多种草料,品种从帽、扇发展到篮、盆、垫、画帘、拖鞋、玩具、提包等数十种,花式有各种花卉、鸟兽和图案近2000种,除了满足国内消费,还远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

12、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慈溪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清代、民国时期,慈溪三北一带的古建筑大部分房屋都是木结构。全木榫卯结构的建筑,结构合理、科学,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而且使用寿命超千年都屹立不倒。江南古建筑代表作宁波保国寺最具有典型的传统木结构古建筑技艺。

13、红铜炉制作技艺

铜手炉又称“袖炉”、“手熏”、“火笼”,是旧时宫廷乃至民间普遍使用的掌中取暖工具。清朝红铜炉制作艺术分布在全国各地。至今全国手工制作红铜炉师傅罕见。手工制作红铜炉技艺现在只在观海卫一带还有郑飞民艰难传承着。

         

二、传统美术

1、骨木镶嵌

宁波骨木镶嵌是民间工艺与家俱、建筑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形式,涵盖门类较多,实用性很强,包括传统家俱、生活用品、门窗建筑装饰等,采用牛骨片、木片等为原料用钢丝锯锯成各种纹饰,在木坯上起槽后用黄鱼胶粘结嵌入花纹,再经打磨雕刻,髹漆而成。

2、龙凤戏服绣袍

据称在唐明皇以后演出戏剧就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行业,为其配套的戏剧服装制作也应运而生,并一直延续下来。现在,该工艺无人传承,当地在密切关心着孙师傅外,正在采取多种方式力求让该技艺不致消亡。

3、失蜡浇铸技艺

该技艺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整个过程均为手工操作,是将蜡制成所要制作的型器样式后,将耐高温细泥浆淋至蜡型表面,并撒细纱在泥浆表层,反复多次,使之形成完整的型壳,干燥后加温使蜡质熔出,形成型腔,用以浇铸铜液。完成浇铸后,经去壳、打磨、做旧,一件精美绝伦的青铜器就展现在面前了。

4、灰雕

宁波灰雕是民间工艺与祠堂、庙宇、寺观、大房子(官衙)园林、楼阁等古建筑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形式,灰雕是一门雕刻艺术,作业时爬高悬壁,风里来雨里去的,相当辛苦,年轻人怕苦怕累,不愿学,所以现在有后继无人之忧。

5、鄞州竹编

竹编品是一项传统的手工艺制品,历史至少逾五、六千年以上,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被普遍使用,如竹筐、竹篮、竹箩、竹席、竹床、竹笛(萧)及各种竹编艺术品等等。因为竹制工艺品全凭手工制作,时间长,劳动艰苦,成本高昂而收入不丰,故现在的年青人都不愿学它,处于后继无人的状态,当地已将此制作技艺纳入保护计划。

6、陆埠佛雕

相传,陆埠佛雕起源于东晋时代,兴旺于唐、五代,鼎盛在明代,为我国古代文、武二大佛雕艺派中之文派(亦称浙江艺派)佛像的代表性产区,其制作技艺自成体系,闻名中外。

7、大隐石雕

大隐自古又来就以盛产青石、汉白玉和虎皮红(玉石)等优质石料而名闻遐迩。随着时代发展,大隐从仅产石料转向发展石雕艺术,既雕刻古式的石塔、石亭、石牌坊、石凳、石椅、石香炉等,也雕刻传统的龙、凤、象、狮、麒麟、八仙、寿星、文臣、武将、荷花等,还开发出了其他各种大小石制品和12生肖等等家庭小摆件。作品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和欢迎,加上已引起当地有关部门重视,现暂无传承之忧。

8、老虎鞋制作

“老虎鞋”又称“老虎头鞋”、“虎头鞋”,因鞋头形似虎头而得名,是集实用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手工工艺鞋。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孩只在满月时穿上“老虎鞋”以示辟邪,“老虎鞋”市场萎缩,自六十年代以来制作“老虎鞋”的艺人越来越少,“老虎鞋”制作技艺也面临濒危。近几年来,“老虎鞋”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引来了众多的参观者、学徒和商人。如今,“老虎鞋”已是声名远播,开办了“老虎鞋”手工艺工作室,依托制作工艺教授与媒体宣传报道,打开了“老虎鞋”的知名度。

9、清刀木雕

宁海清刀木雕佛像是佛像艺术雕的一种,是我国历史上与福建派佛像艺术雕并立的二大佛雕艺术流派之一,其起始至少可追溯佛教的普及时代,宁海木雕佛亦由此而生。宁海清刀木雕佛像主要以杨、柏、杏、桧、榉、楠、黄杨木、檀香木等为原材料,制成的作品色泽白纯、纹理清晰、雕凿刀迹清纯有力、质感强,如略施色彩和镶嵌金银等饰件则更显庄重。但近十年来该技艺缺有了传承之忧。当地政府将出资建传承基地、造像博物馆和建立有关的艺术档案等方式,尽力保护好这一遗产。

10、象山竹根雕

千百年来,象山人栖居竹乡,食竹之笋,用竹之器,并发展成供赏玩的竹雕工艺。它与木雕、石雕一样,历史悠久。其中因竹根雕材质特异,不易保存,古代的竹雕作品存世较少,目前发现的有清嘉庆年间的“秋叶贡盘”两件,由一只竹根剖开成对,无论立意造型及其技法,都体现出较高艺术价值。

11、剪纸

象山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1988年出土的塔山遗址陶器中,就发现有剪纸的饰样,可见其起始之早。这种古老的民间美术样式,至明清时刻则已普遍流行于民间了,象山的村村岙岙的妇女巧手都能剪出一手美丽的纸花。目前象山剪纸艺术的传承状态较好,当地已将保护该项目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成立了研究会组织,为进一步培养接班人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12、船模

象山船模制作最早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间,先由福建人赠予绿头船模(福建型商船船模)一艘,供置于东门王将军庙大殿左梁上作为吉祥物,后村民自制了东门大捕船模一艘供置于其右梁上,形成一对,寓意渔家平安和渔业丰收。以后就不断有渔民自制着各种船模。在上世纪90年代,建立了东门爱教基地“天门馆”,不仅陈列着古今船模,还聘请了退休在家的一些老艺人前来制作和传承船模技艺,宁波市文管会还曾邀请了詹孟福等到天一阁制作船模。现当地打算在保护这一技艺基础上,建一专事展览和制作船模的场所,使之得到传承。

13、象山船饰

象山自古至今都是我国著名的渔业大县,象山渔民都将自己的主要生产工具——渔船尊称之为“船龙”,并在船的一些主要部位进行一些诸如彩绘、旗帜等等的装饰,千百年来,相袭成俗,这就形成了一种船饰文化。但现代海洋捕捞业的发展已无可挽回地让旧的船饰文化逐步的在退出历史舞台,保护、继承和发展船饰文化问题已被当地有关部门和单位所重视,有关的办法和措施正在制订实施中。


(本文文字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