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余姚市“五个+”展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余姚模式

发布时间:2020-10-16 来源:余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浏览次数: 【 字号: 保护色:

近年来,余姚市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激活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新动能,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通过“土地整治+”模式,在全市范围内全要素综合整治农村“山水林田湖草”,全域优化农村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布局,实现空间形态、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乡村治理的系统性重塑和综合集成创新,取得了环境更好、百姓更富、乡村更美的显著成效。全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获得2019年度省政府督查激励,梁弄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入选自然资源部第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在全国学习推广。3年来,已先后在7个乡镇(街道)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7个,实施子项目186个,累计垦造耕地1535亩,建设用地复垦835亩,实施废弃矿山综合治理13个,全市已实施低效用地再开发332个,盘活闲置土地6330亩。

一是“土地整治+现代农业”新模式实现农业增产。为充分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围绕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通过耕地质量提升、农田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等,对各类农用地开展综合整治。同时,为补充耕地指标,对盐碱滩涂地进行了降盐及培肥处理,让盐碱地成功“变身”为农作物种植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全市已规划正大余姚现代农业产业园总面积15万亩,位于泗门、小曹娥、临山、黄家埠等四镇,其中核心位于临山镇,将依托临山镇现有农业综合区、葡萄示范区、蔬菜产业示范区,延伸“江南葡萄沟”特色农业精品路线,逐步构筑长三角农业发展高地。截至目前,中泰生态农业产业园项目共计三期已交付并完成水稻种植,水稻测产达550公斤/亩。又如,梁弄镇已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97万亩,垦造耕地1200余亩,建成半山樱桃基地、百果园、盆景植物园等一批特色四季鲜果园。

二是“土地整治+矿地利用”新模式实现经济提升。余姚市现有废弃矿山100余处,面积约3700亩,伴随着水土流失、土地浪费、诱发地灾等问题,生态环境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坏,为此,该市统筹考虑山塘区域位置、结构形状、土质纹理、边坡稳定等自然禀赋和村庄规划、村民意愿等主客观因素,因地制宜,实施“一矿一策”,实现宜林则林、宜工则工、宜农则农,昔日环境脏乱差的“伤疤痼疾”变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聚宝盆”。如,低塘街道利用洋山村洞池湖废弃山塘打造的“塘创园”,有效解决街道“二多二大”(即小微企业多用地需求大、废弃山塘多管理难度大)困境,实现环境提升和经济发展双赢。目前,园区规划面积490亩,可引入企业40余家,年产值超10亿元,是市“十园百亿千企”建设重点项目,一期已入驻企业10家,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总投资3亿元。又如,2018年成功出让的黄家埠镇高桥村小岙山建筑用石料(凝灰岩)矿年产400万吨建筑用石料生产项目已顺利投产,按照“环境修复、地尽其用”的目标,矿产开发后可利用矿地完成造田造地达800多亩。

三是“土地整治+工业发展”新模式实现空间利用。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断崖式下降的新形势下,该市以提升“亩均”为核心标准,按照科学合理、高效利用原则,立足存量土地盘活,深挖发展潜力,积极通过建设用地盘活来推动乡村空间布局、产业结构、村庄形态的转型升级,开展工业企业“低散乱污”整治和小微园区建设,用好用活“空间置换”。如,低塘街道通过对老帅康地块300余亩、新堰路57亩、黄湖183亩等闲置用地,实施综合开发利用,使其成为街道商业开发、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保障,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经济社会效益稳步提升。又如,梁弄镇为保障水域及湿地生态修复,搬迁环湖工业企业20家,整治畜禽养殖场所200余家,最终引进台湾健峰培训城、四明湖国际会议中心,以及紫溪原舍等一批康养民宿新业态,吸引中国机器人峰会永久落户。再如,陆埠镇通过整治250家“低散乱污”企业,计划投入5亿元打造150亩“工业地产”模式的小微园区,届时将使小微企业入园集中度显著提高,发展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四是“土地整治+乡村治理”新模式实现绿色发展。余姚市以生态红线为底线,结合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美丽全域化,使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如,陆埠镇2019年仅用2个月时间完成陆埠水库上游407家企业的搬迁清零,从根本上改善了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又如,黄家埠镇近两年相继开展了回龙土地综合整治项目、500KV电力线路拆迁工程,分别拆迁安置农户108户和36户,采用迁移集中安置的方式,统一搬进住宅小区,不仅改变了房屋分布散乱、功能区块混杂的原有村貌,优化了村庄的空间布局,同时通过加强安置小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大大提升了村民的居住品质。再如,梁弄镇通过对山区旧村庄实施整体或集中连片搬迁,复垦建设用地近1000亩,建成了3个农民集中安置小区,引导了近7000农民移民下山致富。

五是“土地整治+生态旅游”新模式实现价值转化。为助推农民增收、乡村振兴,该市通过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就业增收,全市农民经济水平持续提升,实现了“绿水青山”的综合效益。如,通过生态修复与环境综合整治,临山镇仅大河门山塘一项,就可清理出塘渣900余万吨,在保障三号水库建设基础上,预计可增加镇、村经济收入1.5亿余元。又如,梁弄镇通过建成四明湖滨水生态湿地公园、横坎头抗日根据地旧址群等一批旅游景区,推动生态产业发展,该镇2019年度旅游康养人数、商务培训人数分别突破200万人次和20万人次,农民收入得到极大提升。再如,黄家埠镇在土地综合整治的基础上,通过营造优美的自然环境、浓郁的人文气息来彰显农村独特风貌,打造集旅游观光、生态休闲、农事体验和红色教育于一体的地方特色农旅精品线路,其中,十六户村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已成为市内外党员干部进行“初心之旅”的优选地,累计接待学习团队40余批3000余人次,也有效带动了村级集体经济。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