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自然乡野之貌,谋划乡村发展之道——记乡村振兴规划沙龙
2月3日,立春日,宁波市自然资源整治储备中心和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举办了一场乡村振兴规划沙龙。本期沙龙就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背景下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展开讨论,对乡村广阔空间所面临的良田守护、生态保障、传统保护、村庄整治、产业振兴等全面全要素关注和可持续发展进行交流。
市规划院持续关注生态发展和乡村振兴,以象山乡村振兴工作室为依托,以慈城为乡创实践地,开展一批试点项目,积累一定成果和经验。规划设计和服务自然地触碰、延伸到乡村空间,看见乡村,心系乡村,振兴乡村。
会上,来自院空间规划一所的范菽英、周轶男、陈双阳、牛梦云、张秀鹏分别分享了乡村调研、乡村规划、乡村风貌、乡村实践等研究、设计和实践情况,从宏观到微观展示了一所沉浸在乡村地区的规划实践、认知和思考。
建设后城市化时代的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城乡融合,我们问道、善道、心道。乡村调研“区-镇-村-人”四级体系全面提供了现实乡村人口、土地、产业、经济等数据,分析了人口关键要素、产业发展困境、土地突出问题,问道乡村减量化发展潜力、乡村产业振兴动力、政策保障驱动力;乡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思考在海曙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框架里问道土地要素和空间规划如何统筹城镇高效和乡村振兴;村庄规划以江北毛岙和海曙半山半水的案例问道村庄规划减量的要求和乡村振兴的增量需求之间的矛盾;村集体、社会资本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和作为;乡村风貌问道自然美、传统美和艺术美的理想和现实;乡村实践展示了在慈城半浦和云湖对乡村品质提升的规划愿景和实践过程……
与会各方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市整备中心主任李明提出,乡村坚决不能成为城市的复制品,应树立乡村独特的价值观。乡村地区具有山林、河流、农田等自然禀赋,其保护价值高于开发价值,乡村为人类提供生态产品和粮食安全保障,应避免大拆大建,在明确村庄发展要素的基础上,遵循其自然发展规律。通过乡村地区的减量化发展,使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得以修复,形成“农田连片、水脉蜿蜒、林山花海”的美好景象,人文美应得以保留和修复。因而,区别于城市规划确定功能和定位,村庄规划应首先梳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确定保护策略;其次,尊重老祖宗千百年来自然选择的聚居区,农村居民点优先原址布局;最后,谋划产业发展空间,良好的空间格局和强大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可以为乡村地区现代化产业发展提供先决保障。由此,才能守住自然美,弘扬人文美,追求艺术美,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的愿景,达到城乡互补、城乡融合、区域协同、共同富裕。政策的制定是有效保障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重要方面,例如,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刺激乡村重点开展生态资源保护,划拨土地出让收入用于乡村振兴,保障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专款专用,统筹科学利用涉农资金等,避免资源浪费,切实开展生态保护,发展生态文明。
市规划院副院长左卫敏认为,随着院落式的空间结构、紧密的邻里关系的逐渐灭失,重新思考和认定农村价值非常重要。是否通过乡村来找回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留下的遗憾,守住中国人的文化根基,让灵魂有归处,是想做好乡村建设工作的原始冲动。在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迁移的背景下,需要思考什么样的人将留在农村以及未来农村的图景。解决农村的短板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全民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保护农村最具价值的生态环境,判别和保留能承载乡愁的乡村,未来通过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最终,让城市因为乡村而更美,乡村是柔性美,城镇是刚性美,形成整体美。
院城市设计所所长张磊认为,一方面,城与村的增减挂钩把村庄推上了尴尬的境地,农村传统面临破坏。另一方面,增减挂钩、土地整治腾退出来的村庄建设用地,是否能转化为良田也存在不确定性。与此同时,如何避免大拆大建,如何保护好传统风貌,如何确保建设的经济性都是难题。城市设计所副所长姜华认为,如今的千城一面其实不只是规划的问题,而是土地财政内在逻辑带来的资本撬动和政策推动。我们所说的乡村振兴实际上是社会治理结构的问题,需要政府的重视,以及金融、财政政策的支持,未来乡村振兴必定离不开治理结构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