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1年第11期:宁波红色地名

发布时间:2021-06-18 来源: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浏览次数: 【 字号: 保护色:

宁波红色地名广义上指的是1921年建立中国共产党开始,先后经历的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期,在宁波9816平方公里的版图上,留下的千千万万的红色文化遗产。它们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独特的历史故事载入革命的史册。

从“革命开端”的大革命时期中共宁波地委旧址纪念馆到“天堑变通途”的杭州湾跨海大桥,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考察调研的“浙东红村”横坎头村到“国际大港”北仑港,这些闪烁着革命光芒的跨越时空的红色地名,永远地刻在宁波大地上。因此,我们宣传红色地名文化,加大红色地名的保护力度,发挥红色地名的教育作用,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宁波市民政局结合宁波的发展历程,推选出31个宁波红色地名,本期芈月图,带您一起走近红色地标,聆听地名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斗力量。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点击此处下载原图

宁波红色地名展(31个)

单位

红色地名

红色地名简介

海曙区1

浙东游击纵队后方医院遗址

位于章水镇低坪村上横王蛟屋山岙内。主体坐北朝南,由西向东依次为厨房、手术室、住院部。原建筑由当地竹木搭建,地面铺以竹席。约建于1948年,后因叛徒告密,被迫紧急转移,就此废弃,后渐成林地。2010年被列为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南至小溪南岸,北至遗址中心北墙基顶端,东至小溪东岸,西至遗址三角墙基顶端。浙东游击纵队后方医院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海曙区在此类革命建筑史上的空白,为研究浙东游击纵队在四明山区的斗争史又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有革命斗争史研究价值。

海曙区2

启明小学旧址

位于宁波市海曙区章水镇崔岙村,由革命烈士崔真吾于1929年创建。校舍主楼为五开间楼房,占地面积153.9平方米,上下各有四个教室,正中为校门。门面屋顶呈三角形,正中塑圆形校徽,校徽的设计下为奔流的樟溪,中为挺拔的高山,上为红色五角星,象征红星启明大地山河,以下横书“鄞县启明小学”五个篆体大字,整座建筑实叠砖、木门窗框,民国风格明显。主楼的西、南两侧分别有教师寝室和办公室。南侧为木结构老建筑,其东边毁。西侧现为宁波解放初期砖砌素面墙体建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该校成为我党革命联络点,当时的李敏曾在启明学校以教书为掩护开展我党地下革命工作,后不幸被捕,活活被刺死,牺牲在樟村街口。

海曙区3

樟村四明山烈士陵园

位于海曙区章水镇,始建于1944年12月,是为了纪念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由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四明特办和鄞奉县办共同发起,将李敏、徐婴、严培远等12位死难烈士安葬在现烈士陵园的左侧,并在墓前竖立“抗日反顽斗争死难烈士纪念碑奠基石”。1951年7月,浙江省第二军分区、宁波地区专署、鄞县人民政府在原址兴建烈士陵园,建起革命烈士纪念塔和一穴拱形圆墓,将12位烈士遗体重新移葬于墓内。后陵园及烈士墓陆续扩建、添建,现有拱形圆墓5座,长方形大墓1座,共安放有130余具英烈灵柩。现陵园占地面积达12800平方米,并开辟烈士事迹陈列室、烈士骨灰室和革命烈士纪念馆。

海曙区4

大革命时期中共宁波地委旧址纪念馆

位于解放南路新街小区新巷34幢楼右侧。是一幢一正两厢有天井的中西式三合院建筑。始建于1920年,原称“星云坊”,是中共宁波党、团组织的秘密机关所在地。1925年初,宁波的一些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受组织委派,联络开明士绅张葆灵等人,集资开办宁波启明女子中学,校址设在城内醋务桥下,同年8月迁到丝巷弄星云坊。1926年1月中共宁波地委成立,启明女中便成为大革命时期宁波地委机关的所在地。1991年,宁波市委、市政府把它作为重要革命遗址进行保护。1993年因住宅区改造将其从丝户巷17号南移50米至现址。1994年7月1日开辟为“大革命时期中共宁波地委旧址纪念馆”。1995年宁波市委、市政府将其命名为宁波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纪念馆被公布为宁波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以及海曙区未成年人教育活动基地。2007年被确定为海曙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同年,纪念馆移交海曙区管理,区投入专项资金,对纪念馆进行了重新修葺,并对纪念馆的党史陈列进行了史料充实,重新布展装修。

江北区1

洪塘镇

位于江北区人民政府驻地西北7.6千米,2004年改设洪塘街道。1987年11月,经浙江省民政厅批准被列为革命老区镇。原洪塘镇20个行政村中有15个村被列为革命老区村,占全镇的五分之四。该镇是早期的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洪塘以叶家斗小学,承裕小学作掩护,建立中共党的地下组织,并在相关的村秘密建立交通联络站,长期与日寇进行武装斗争。

江北区2

慈城镇金沙村

位于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7.5千米。东临镇海区、南联五联村、西接公有村、北靠慈溪市。抗日战争时期,该村是抗日游击队活动的重要区域,长期建有民兵组织,协助开展抗日斗争。70多年前,这里有过一场影响浙东抗战史的突围战;冲出日军包围圈,使新四军纵队首长和司政机关得以安全转移。在浙东多数抗日战斗中,金沙岙战斗或许不是最响亮的,但却是最具历史性之一,为以后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镇海区1

朱枫故居

位于招宝山街道鼓楼东路镇海中学内。系旧式木结构两层楼房6间,原系朱家大宅的后花园,名“憇园”。朱枫(1905-1950),女,原名启英,小名桂凤,改名谌之,字弥明,镇海城关朱家花园人。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曾在香港从事地下情报工作。1949年11月,朱枫接受党组织派遣,前往台湾执行秘密任务。1950年6月在震惊世界的“台湾大间谍案”中,因叛徒蔡孝乾的出卖而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酷刑拷打和威逼利诱,她始终坚贞不屈。被国民党台湾当局在台北马场町刑场杀害,终年45岁。1983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北仑区1

张人亚故居

    位于北仑区霞浦街道霞南村霞南东路 19 号。建于清朝中期,占地面积 1020 平方米。张人亚(1898-1932)从 1898 年出生到 1913 年离家,在此居住了 16 年。2011 年 1 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人亚是上海金银业工人运动领导人、中央苏区检察工作和出版发行事业的重要领导者,为保存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等党的早期文献作出了重要贡献。曾战斗在龙潭虎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的上海,担任中共中央组织局交通科内交主任和中央秘书处内埠交通科科长、中国革命互济会全国总会主任,为党中央秘密筹集过大量活动经费,是第一届中央苏维埃政府工农检察委员、中央出版局局长和印刷局局长。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赴上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在参观过程中,总书记仔细端详着一本《共产党宣言》,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之一。得知这一珍贵的革命文物是由一位共产党员的父亲藏在儿子的衣冠冢里保存下来的,习近平总书记连称很珍贵,说这些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要保存好,利用好。这位共产党员就是张人亚,曾为党保存过大量的珍贵历史文献,是卓有贡献的革命家。

北仑区2

北仑港

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和长江“T”型航线的交汇点,在北仑区境穿山半岛沿岸,其范围为北仑区境内临海沿岸及海域,岸线总长 150.2 千米,有深水岸线 121 千米。已建成投入运行的有北仑港区、大榭港区、穿山港区和梅山港区四个大型港区,是 20 世纪 70 年代后新辟的深水良港。

北仑港首期开发于 1979 年初,其中北仑港区已建成生产性泊位 39 个(万吨级以上 31 个),大榭港区、穿山港区和梅山港区继北仑港区之后,于 20 世纪末 21 世纪初陆续开发建设,已是宁波舟山港的主要组成港口。北仑港是宁波对外开放的启航地,开发建设得到了党中央高度重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宁波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2020年3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考察时强调,宁波舟山港在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是“硬核”力量。要坚持一流标准,把港口建设好、管理好,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强港,为国家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鄞州区1

大革命时期宁波总工会旧址

位于鄞州区演武街2号,是大革命时期宁波总工会活动办公的场所。宁波总工会成立于1926年,1927年迁此处。房屋为三合院式木结构民居,大门为石库门,院内主楼为三层硬山顶,厢房为二层楼房,设有防火墙,宅后有小块庭院,建筑面积1435平方米。正中主体建筑为三层,一楼是大礼堂,三楼是办公室,左右两侧各有七开间二屋楼房,分别作为和丰纱厂、顺记铁工厂、美球袜厂和米业、邮电、铁路、海员等基层工会办公用房。为中共宁波地委发动工人运动的指挥中心,它反映了宁波工人阶级同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的历史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在宁波的现代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为浙江省文保单位,宁波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宁波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鄞州区2

和丰纱厂工人运动发生地旧址

位于鄞州区江东北路317号,东毗江东北路,南邻宁波明江船厂,西临甬江大道,北至庆丰桥。创办于1905年的和丰纱厂占地面积80多亩,是20世纪初叶浙江省最大的四家机器纺纱厂之一。和丰纱厂的兴衰史,既是民族资本家夹缝求生,惨淡经营的历史,也是资本家剥削压迫工人和工人不断反抗剥削压迫的历史。五卅惨案后,中共宁波支部加强了对工人运动的指导。1926年6月20日至23日,该厂爆发建厂以来规模最大、震惊宁波的罢工游行斗争,史称“六月工潮”。 这次六月工潮,是宁波工运史上规模空前、影响深远的一次罢工,还推动了宁波总工会的诞生。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丰纱厂工人的革命斗争从未中断。1949年4月20日,和丰纱厂工人联合了另外四家工厂,一共1600多名工人举行罢工,成为宁波工人迎接解放规模最大的一次斗争。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党史教育基地。

鄞州区3

芦浦农会活动点旧址

位于鄞州区咸祥镇芦浦村中心,整体坐西南朝东北,占地面积600余平方米。1926年10月,芦浦农会在此成立,是大革命时期芦浦农会开展革命斗争和集会议事的主要场所。芦浦农会在滨海区农会的统一领导下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运动。1927年2月间,大咸乡滨海区农会带领以芦浦农会为主的农会成员,在奉化湖头渡农会协助下一举捣毁同隐庵,后遭反动势力报复,不久爆发“罗浦暴动”和“奉化(鄞奉)暴动”。

鄞州区4

鄞南暴动指挥部旧址

位于鄞州区云龙镇石桥村太阳桥畔。曾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鄞南暴动委员会的指挥部。旧址坐西朝东,原为三开间重檐楼房,前面是一个敞开式院子,除左侧间经改造有较大变化外,其余二间仍保持原貌。1927年10月,中共宁波县委根据浙江省委精神,决定先在农民运动基础较好的石桥发动农民暴动,逐步扩展,举行鄞南暴动。成立由卓恺泽为总负责的“鄞南暴动委员会”,指挥部设在鄞南石桥村廿九房(石桥小学)。他们深入各村组织和发动。正当鄞南暴动准备时,省委常委王嘉谟来宁波将鄞南暴动纳入浙东暴动,增加鄞东、鄞西地区。11月,浙东暴动计划暴露,鄞南暴动中止。虽然鄞南暴动因目的暴露而取消,但革命火种永播鄞南大地。

鄞州区5

鄞州区英雄烈士纪念馆

鄞州区英雄烈士纪念馆(原罗浦暴动纪念馆)位于咸祥镇芦浦村,总面积10427平方米。原罗浦暴动纪念馆始建于1997年10月,2005年被命名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7月被评为第三批市级党史教育基地。2018年,新的鄞州区英雄烈士纪念馆在罗浦暴动纪念馆基础上扩建。馆内纪念碑高19.27米,寓意罗浦暴动在1927年发生。纪念碑左右及后方建有“沙村亮旗·演武喋血”“南京策反·鄞南祭魂”“甬东弄潮·鄞州扬帆”的纪念浮雕,细致描绘了鄞州籍烈士沙文求、沙文汉、柴水香等人的英雄事迹及鄞州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大县到如今的新时代强区所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纪念广场占地7588平方米,可容纳近千人开展红色教育活动。现已成为鄞州区集中开展烈士纪念活动的主要场所,承载了更为厚重的历史使命。

鄞州区6

沙文求烈士故居

位于鄞州区塘溪镇沙村上坎,系沙文求同志出生、居住和进行革命活动的地方。故居始建于清末,原为二栋四开间木结构合院式建筑。沙文求,1904年生于浙江省鄞县大咸乡(今塘溪镇)沙村。少年时勤奋好学,性格纯朴。1925年春,在上海大学社会系学习,开始学习马列主义,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五卅运动,是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初回沙村领导农民运动,建立鄞县最早的农村党支部。1927年12月沙文求同志担任共青团广州市委委员兼少年先锋队总队长,后改任赤卫队队长。在武装起义中与反动派展开了浴血战斗。起义失败后转入地下工作。1928年8月不幸被捕,牺牲于广州红花岗,时年仅24岁。沙文求烈士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2005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名沙氏故居。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

奉化区1

大堰村巴人故居

巴人本名王任叔, 1901年10月19日出生于浙江奉化区大堰镇。大堰镇地处奉化区西南部,东连尚田街道,东南界宁海县,西为新昌县,北接溪口镇。大堰村在大堰镇区内,位于城区南偏西19.5千米,县溪西,村处山区、耕地680亩,山林3706亩,300户,900人,区域面积2.7平方千米。他是我国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社会活动家、外交家,也是中国新文学最早的建设者之一,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特殊的地位,在现代诗歌、小说、杂文写作、翻译、编辑和文学理论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把一生执着的文学理想,同腥风血雨的革命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领导和团结众多爱国民主人士、文化人士走在了一起,走在了时代的前列,迎来了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驻印度尼西亚首任大使。1954年4月调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总编辑,1957年后, 任社长兼党委书记。

奉化区2

松岙海沿村卓兰芳故居

松岙镇地处奉化区东部,东南为象山港,西邻裘村镇,北与鄞州接壤。海沿村位于城区东偏南28千米,镇驻地东部,耕地面积2000亩,山林6986亩,810户,2231人,区域面积8.5平方千米。卓兰芳 ,又名卓祥和,字培卿,浙江奉化人,1900年3月21日生于贫苦的乡村私塾教师家庭,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积极开展农民革命运动,1930年在杭州被捕,英勇就义,他高擎反帝反封建大旗,点燃了浙江革命的星星之火。

奉化区3

奉化革命老区壶潭村

位于四明山麓、剡江上游,地处奉化、嵊州、新昌、余姚交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四明山抗日革命根据地的一个重要交通站。抗日战争期间,先后有25名青年参加了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约占全村青壮年的五分之一。这些英勇的壶潭儿女中有不少人为国捐躯,谱写了可歌可泣、感人肺腑的光荣历史。原中共奉西区委委员周乐天、地下党支部书记周树春、原浙东游击纵队特派员周鸿耀三位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称“壶潭三英”。壶潭村属奉化区溪口镇,溪口镇位于东经121°03'-121°20',北纬290°31'-29°44'。地处奉化区西北部,东邻萧王庙街道,尚田街道,东南与大堰相连,南于新昌县毗邻,西与嵊州市接壤,西北与余姚市相连,北与海曙相接。壶潭村位于城区西偏北30.5千米,村西、村北毗邻嵊州市,为奉化区最西行政村,山区,耕地369亩,山林17734亩,229户,704人,区域面积9.13平方千米。

余姚市1

梁弄镇横坎头村

位于宁波市余姚市梁弄镇南首。相传先前这里的溪流汹涌无情,常常泛滥成灾,于是先祖们砌了一座横贯南北的堤坎,形成了一处水潭,既防止了水灾的发生,又让村民多了一个洗东西的地方,故名横坎头村。村内有中共浙东区委、浙东行政公署等旧址,是全国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之一的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享有“浙东红村”的美誉。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曾来到横坎头村考察调研,并作出重要指示,此后更是和横坎头村有着两封书信往来,特别是2018年2月28日给横坎头村全体党员的回信中,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提出“两个必须”和“两个作用”,并且勉励横坎头村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

余姚市2

余姚市四明山革命烈士纪念碑

位于宁波市余姚市梁弄镇后陈村狮子山上四明湖畔。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了更好地缅怀英烈,教育后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余姚县人民政府于1973年11月,在梁弄镇西侧当年梁弄战斗遗址的狮子山上,筹划兴建四明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建设历时5年,于1977年9月竣工,并成立了余姚市四明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管理处。碑园占地约85亩,建筑面积6350平方米。从下到上共有7层,319级阶梯,最上端竖18.5米高的纪念碑,正面刻有郭沫若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碑园内还有烈士事迹陈列室,一楼主厅对浙东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发展及解放过程作了详细介绍,二楼展厅陈列着自土地革命时期以来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69位烈士的生平照片、斗争史迹及部分实物资料及另931位烈士名单的英名录。

余姚市3

中共浙东区委旧址

位于宁波市余姚市梁弄镇。原系晚清专木结构民居,现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43年4月,姚南重镇梁弄收复,1943年8月,中共浙东区委即迁至梁弄镇横坎头村。1981年在旧址基础上建立了四明山革命纪念馆,1992年更名为浙东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由原公安部部长、中共浙江省省委书记王芳题写馆名。现馆内设置有浙东抗日根据地概况总序言展厅,陈列布展的主要是1941年至1945年在浙东抗日根据地所发生的大事件。主展厅展出了中共中央开辟浙东的战略决策、浙东区党委成立、“坚持三北,开辟四明”、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党的建设与统一战线、隐蔽战线工作”、反攻作战与奉命北撤六个单元内容,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浙东革命斗争的历史。

慈溪市1

观海卫镇宓家埭片村

位于慈溪市东南部,五磊山北麓,杜湖塘下。据《慈溪县志》载:“早为海涂,后移民筑埭御潮,因埭内初以宓姓为主,故名。”清初形成集市,名宓家埭市,属鸣鹤乡;1946年属东明乡,翌年改属五磊乡;1950年分属昌明乡,后建公社、改乡,均以宓家埭为名。1992年并入鸣鹤镇,2001年属观海卫镇。1942年7月18日,浙东敌后第一次干部扩大会议在宓家埭“宓大昌”召开。28日,以潭启龙为书记,何克希、杨思一、顾德欢为委员的中共浙东区委在此正式成立,成为领导四明山、会稽山、三北和浦东地区抗日武装的中心。

慈溪市2

观海卫镇金仙寺

位于慈溪市东南部,栲栳山北麓,白洋湖畔。据光绪《慈溪县志》记载:初建于南朝梁大同年间,名精进庵,宋治平三年赐额金仙寺,因白洋湖曾名金仙湖,以湖得名。明天启初至清同治间,多次重(扩)建,遂成浙东名刹。1942年8月,第三战区三北游击司令部在此成立,何克希任司令员,潭启龙任政委,统一整编浙东抗日武装部队为三、四、五支队,简称“三五支队”,成为三北地区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之一。

慈溪市3

崇寿镇崇胜村相公殿

位于慈溪市西北部,杭州湾南岸。清光绪十六年,附近居民捐资建造相公殿,供奉筑塘抗潮功臣张老相公,后殿旁形成村落,以殿得名。民国时属余姚县崇三乡,1954年划归慈溪县,1992年属崇寿镇。1941年6月18日,驻庵东日军第五师团大桥施国部至相公殿骚扰抢劫,刚从浦东南渡的抗日武装在此附近设伏,共毙伤日军16人,打响了三北敌后抗日第一枪;6月25日,日军再次进犯,又遭痛击。因两次抗击日军的战斗都在相公殿附近,故称“相公殿战斗”,此战为浙东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慈溪市4

坎墩街道三群村费家弄

位于杭州湾南岸潮塘江北,是慈溪市坎墩街道三群村所辖自然村。初费姓由慈城费家市立基于此,清光绪十三年建费家宗祠“承志堂”,堂旁有一南北走向大路,宅建路两侧,形成弄巷,称费家弄,村以弄名。1930年7月,中共江苏省行动委员会根据中央关于“扩大红军,在全国开展武装暴动”的指示,在此筹建了以原余姚纠察队为基础的浙东工农红军第一师,费德昭任师长,这是姚北大地第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浙东工农革命武装队伍。

慈溪市5

庵东镇七二三大街

位于慈溪市庵东镇,南起人和街,北至七塘公路,全长1.13千米,宽17米,以纪念“七二三”盐民暴动而名。1924年7月23日,庵东七区万余盐民为反对每日缴盐入公仓的苛政,在此游行示威,掀起震撼东南沿海的盐民大罢工,怒打秤放局。这是当时浙江最大的一次罢工斗争,为全国工人运动自“二七”大罢工以来由低潮转入恢复发展的标志之一。

慈溪市6

杭州湾跨海大桥

位于浙江省东北部,北起嘉兴市海盐郑家埭,止于宁波市慈溪水路湾 ,全长36千米,是国道主干线沈海高速公路跨越杭州湾海域的便捷通道,以杭州湾得名。大桥投资134.54亿元,2003年6月奠基,2008年5月通车试营运。大桥建成使慈溪到上海的公路交通距离缩短近一半,实现变杭州湾天堑为通途的百年梦想。时为世界上在建和已建的最长跨海大桥。

宁海县1

柔石故居

位于宁海县城关西大街柔石路1号,建于民国时期。柔石故居呈三合院式布局,系旧式木结构重檐楼房。主体建筑坐北朝南,由台门、天井、正厅及左右厢房组成。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福,现代著名青年革命作家。1918年考入浙一师,1921年加入“晨光社”,1927年秋,应邀到宁海中学任教。1928春被推举为县教育局局长,同年5月,共产党领导的亭旁暴动失败,宁海中学被查封,柔石再次掩护党组织负责人安全转移。1928年离乡赴上海,同鲁迅共同创立“朝花社”,出版《朝花周刊》,193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1月17日,柔石出席党内会议时因叛徒告密而被捕,2月7日被害于龙华,世人将其与李伟森、胡也频、殷夫、冯铿称为“左联五烈士”。1960年,宁海县人民政府批准整修柔石故居,鲁迅夫人许广平题匾额,1989年12月被列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0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为浙江省党史教育基地。

宁海县2

岔路镇梅花村

位于宁海县岔路镇白岭根村内,系烈士葛希曾故居。主体建筑为二层传统砖木结构三合院,建筑面积550平方米。墙垣于1981年曾加修理。1947年农历正月初六、初七(1月27、28)两日,中共浙东工委为贯彻“上海会议”精神,配合全国解放战争,在葛希曾家楼上召开浙东干部会议。上海党委代表出席宣布中共华中分局决定,浙东党委托上海党委领导。会议确定成立中共台(州)属工作委员会。此次会议为台属党组织从隐蔽埋伏转向武装斗争之转拆点。会期适值大雪纷飞、梅花盛开,遂命名为“梅花村会议”。1982年,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梅花村会议纪念馆成功入选宁波市党员教育示范基地暨红色基地。纪念馆内设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梅花村会议专题展”“梅花村会议书画藏品展”“农耕生活用具展”等展厅。纪念馆环境优美,绿树翠竹,红梅相间,曲径通幽,东邻莲湖,湖中建有“九曲桥”,湖边有“梅花井”和“梅花村会议纪念亭”。现为浙江省党史教育基地。

象山县1

殷夫烈士故居

位于宁波市象山县大徐镇大徐村。故居为小青瓦木结构,由大门、正屋、左右偏屋组成的三合院式平房,坐北朝南。门院"殷夫故居"由著名书法大师沙孟海先生题书。故居陈列着烈士的身世、奋斗历程的文史资料以及文稿、书藉,同时代革命者的回忆文章,详尽地展示了烈士参加革命的事迹;故居后院面积约500平方米,原为菜园,院四周的墙壁上镶有60多块邀请全国著名书法家题写的殷夫革命诗句的石碑。现为浙江省党史教育基地。

殷夫,"左联"五烈士之一。他在左联刊物上发表的著作被鲁迅称誉为"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又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摧残者的憎的丰碑。"1931年2月7日晚,殷夫等5位“左联”作家与党的重要干部何孟雄、林育南等共23人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殷夫牺牲时不足21岁。

象山县2

黄公岙村山海楼

位于县城西南20公里的新桥镇黄公岙村,是一座两层楼房,坐北朝南共三间。建造于民国初年,建筑典雅华贵,具有西洋风格,原为大户人家的住宅(即史中平家)。因登楼可以看山观海,故名山海楼。该楼东首一间还曾作为盛诚烈士生前在黄公岙任教时的居室。山海楼为象山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成立县工委、领导象山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一个纪念地。1948年农历正月上旬,上海中共外省工作委员会派党员唐侃夫妇来象山工作,住地下党员史中平家,即山海楼楼上西首一间。"中共象山工作委员会"的成立会议在山海楼上举行。其后,又成立"象宁人民抗暴游击队",打击国民党反动势力,配合人民解放军解放象山。

内容来源:测绘处 阿拉芈月图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