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深化空间之变,构建全域生态保护大格局

发布时间:2023-10-23 14:21 来源:宁波通讯、研究中心 浏览次数: 【 字号: 保护色:

图片1.png

中华凤头燕鸥  丁鹏  摄

近年来,宁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高质量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契机,推进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促进“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融合,助推美丽宁波建设。

——以空间规划塑造生态保护格局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图景,离不开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的规划力量。宁波通过健全完善法规、政策、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业、生态、城镇空间管控规则,优化空间规划体系。

出台全省首个空间规划地方条例。在全省率先开展地方立法,2020年底《宁波市国土空间规划条例》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于2021年颁布实施。该《条例》以法条化的形式明确了宁波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基本事项,包括规划编制体系、审批体系、职责分工,以及底图底数、编制原则、规划成果归档要求,为后续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打下基础。

编制“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2年11月11日,《宁波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总规》)对外公布。《总规》明确了“三区三线”管控,从全局统筹发展与安全,科学划定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

构建专项规划协同推进的工作体系。基本完成10个区(县、市)总规和27个专项规划(大纲)编制工作,相应成果同步纳入“一张图”系统。强化重点片区谋划,构建全市域网格化重大功能片区规划格局,全力抓好甬江科创区、翠屏山中央公园、象山港区域等重大片区规划编制。

——以有力行动推进一体化保护修复

贯彻落实“山水林田湖海生命共同体”理念,推进一体化保护修复,为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政策。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全面构建耕地“人防+技防”保护体系,建立健全耕地保护“田长制”,在全省率先出台《县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连续26年落实耕地占补平衡,遏制了耕地减少局面,三年来耕地面积增加552.51公顷。

加快实施国土绿化行动。开展省千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一村万树示范村建设等国土绿化重点工作,三年来林木蓄积量增加263万立方米。严格湿地保护,完善考核机制,将湿地保护率、湿地保有量等指标列入林长制考评内容,联合市财政局出台《宁波市省级重要湿地生态保护绩效评价办法(试行)》,创建省级重要湿地11处。

开展生态系统保护。全市现有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28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地10个。以自然保护地为依托,宁波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建立野生动植物保护体系,546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和2183种野生植物多样性得以有效保护,其中中华凤头燕鸥种群恢复成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浙江主题日分享的典型案例。

——以强化节地评价机制推进资源利用增效

宁波牢固树立“集约发展、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的理念,建立健全建设用地增量安排与存量盘活挂钩机制,推进批而未供、闲置土地消化处置工作。

强化资源要素精准保障。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梳理国家、省、市、县四级重大项目用地清单,规范重要项目用地清单,以国土空间规划和真实有效的项目落地作为配置土地计划依据,出台加强自然资源要素保障九条措施,加大对重大项目土地要素保障力度。

加快低效用地盘活利用。积极创新“零地技改”、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等节约集约用地长效机制,促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推动存量用地盘活利用,累计盘活存量建设用地6.7万亩。加强各类建设项目节约用地评价,严格执行用地定额标准,完善开发区用地审核流程和评价监测成果运用。全面落实“标准地”改革要求,除负面清单外的工业用地全部实行“标准地”出让。

提升国土空间利用绩效。21个国家级、省级开发园区综合容积率提升至0.92,工业用地地均投资强度达9327.98万元/公顷,高于全省设定评价理想值6469.29万元/公顷。三年来,全市单位GDP建设用地面积下降20.5%,2022年达到12.93平方米/万元,居全省第二名。海曙区、江北区、鄞州区获评首批国家级自然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以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探索空间治理新模式

宁波成功申报全国唯一的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试点,该试点探索以系统理念和系统方法解决空间失序的系统性问题,是宁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的重大牵引性工程。

搭建整治工作的总体框架。宁波市、县两级成立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针对跨部门、条块结合的重点工作加强统筹力度,构建了由总体要求、目标任务、“1345”工作体系框架、数据体系和组织保障体系、监管督办体系、绩效评价体系构成的“四横三纵”总体架构。

创新整治规划的传导体系。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引领,编制全市综合整治规划纲要,通过空间指引和任务分解编制县级综合整治规划,以资源优化配置和项目落地为目标编制片区策划和单元方案,通过层层传导、系统谋划、项目生成,推动规划精准落地。

加快整治项目的落地实施。划定79个整治片区,统筹开展农用地整治、村庄整治、生态保护修复、工业用地整治和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截至2023年6月,首批11个示范片区全面推进,累计投资379.23亿元,碎片化耕地集中连片、污染河网水系治理、低散污工业整治成效初步显现。

新闻多一点:

建设“三生融合”发展先行市,宁波将这样做

未来五年,宁波将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领会全国、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强保护、守底线,谋发展、促转型,努力建设“三生融合”发展先行市。

坚持底线思维,夯实生态高水平保护基础。推进山水林田湖海一体化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一是开展耕地保护。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建立健全“田长制”,将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带图斑、带位置、带数量足额分解下达,形成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不断提升的“三位一体”保护格局。二是加强矿山建设与修复。新设矿山同步实施绿色矿山创建任务,做好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完成面积不少于413公顷,提高矿地综合利用水平。三是推进海岸带综合治理。编制海岸带保护利用规划,统筹推进历史围填海、低效海岸线处置,科学利用海岛、滩涂,确保大陆自然岸线保有量不低于259.77公里,建设沿海千里生态大走廊。四是提升灾害风险防控能力。提高森林火灾综合防控水平,加大森林病虫害防治力度,完善海洋灾害防御体制,实施互花米草专项治理,夯实生态安全基础。

坚持规划引领,探索生态高水平保护模式。以空间规划定格局,以全域整治优布局,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倒逼经济发展转型。一是以空间规划统筹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生”格局。落实市级总规确定的生态格局,建设以四明山全域大花园、翠屏山中央公园为引领,若干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口袋公园组成的公园体系,打造公园城市;建设“1个自然保护区+23个自然公园”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平原、山地、海岛多类型、多点分布的植物园体系,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格局。二是以全域整治推进一体化保护修复。以全域整治示范片区为抓手,破解生态系统整体保护、工业用地集聚入园等问题,探索建立跨区域、跨部门、跨城乡的协调机制。全面完成11个片区示范任务,谋划启动新一轮片区整治,提炼形成“宁波模式”。三是以要素集约促进低碳发展。牢固树立集约发展理念,建立全市年度用地计划项目清单制度,有限资源精准配置,足额保障重大片区、重大项目和重点民生项目用地,单位GDP地耗保持全省前列水平。

坚持改革创新,增强生态高水平保护动能。以变革重塑的精神和勇气,形成共抓大保护的整体合力。一是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开展蓝碳生态系统细分调查和碳储量调查,探索建立海洋、滩涂蓝碳调查评估和碳汇监测体系。科学开展国土绿化,持续推进省千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建设一批省林业碳汇先行基地,做大做优森林碳库。二是探索生态修复市场化机制。深化编制生态修复专项规划和行动方案,建立项目储备库,探索市场化推进生态修复的实施路径,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深化全域整治政策创新。用好全国试点优势,贯彻系统理念,创新集成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环保等专项支持政策,推动资源重组、功能重塑、空间重构、产业重整、环境重生,形成全国领先、具有宁波辨识度的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标志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