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野生鸟类保护“慈溪模式” 构建全民生态保护新格局
慈溪市地处浙江东北部、杭州湾南岸,沿海分布有盐碱湿地、滩涂绿洲、围垦陆地及塘河水泊等多样生态系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重要驿站,每年吸引数十万只候鸟在此经停栖息。市域内丘陵山林绵延百里,鸟类资源丰富,目前已记录野生鸟类19目55科303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33种。
近年来,慈溪局积极探索“全民参与”的野生动物保护模式,创新组建“民间林长”队伍,实现社会协同治理新模式。建立科普宣传、普法教育、生境保护及收容救助等数据库。截至目前,累计救助鸟类超2500只,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542只,救助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慈溪“鸟叔”施建庆,慈溪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会长,也是慈溪民间林长总林长。今年2月16日晚,CCTV12社会与法频道《见证》栏目播出的专题片《我和我的候鸟朋友》,将这位“鸟叔”的坚守推向全国视野。八年来,施建庆坚持每天投入3—4小时开展沿海及山林区域的鸟类观测与巡护工作,累计拍摄鸟类照片超十万张,成功救助受困野生鸟类数量不计其数。在他的示范下,慈溪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会员从初创时期的50人发展至1150余人,慈溪市“民间林长”队伍也日渐庞大,市民参与保护活动人数持续攀升,推动了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关注与支持。
强化监测网络 ,夯实保护基础
联合慈溪山区行政村村委合作授牌“鸟类监测点”20个,同时开展野保宣传科普活动,提升基层群众保护意识。多年来,累计收集鸟类生态影像资料数千张,为科研机构提供重要数据支持;受理公众咨询及救助信息万余条,显著提升野保工作的精准性与时效性。
完善救助体系,凝聚社会合力
慈溪局积极构建“行业主管部门—野保救助队—市民”三级联动接力救助机制,形成高效协同的野生动物救护网络。公众可通过拨打110、行业主管部门电话或野保救助队热线上报伤病、受困或迷途鸟类,志愿者团队风雨无阻、全天候响应,确保受伤鸟类得到及时救治。该机制实施以来,不仅显著提升了救助效率,更通过一系列感人至深的救助案例,有效增强了公众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
野生动物主题放飞活动
深化科普教育,培养保护意识
以蓝天白云绿地为课件,创新开设“行走的课堂”特色教育形式,联合6所挂牌野保学校,开展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及自然科普实践教学活动,累计辐射师生及市民超万人次。
野生动物保护学校成立
在法治宣传方面,慈溪局与司法部门深度合作,构建普法宣传教育体系,通过听证会、案例释法等形式强化法治宣传。此外,定期邀请检察官、法官参与野外护飞活动,通过现场见证、法律宣讲等方式,为“爱鸟护鸟,守护美丽慈溪”活动提供专业法律支持,持续提升公众法治意识和保护自觉。
阅读宣传册
创新制度设计,护航生态安全
自2022年创新实施“民间林长”制度以来,慈溪局持续推进专业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目前,已组建一支由82名志愿者组成的“民间林长”队伍,成员涵盖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骨干、环境保护领域专家及企业代表等社会各界人士。这支队伍基于共同的生态保护理念而凝聚,在野生动物救护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去年成功救助各类野生动物500余只,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68只。
今年,慈溪局进一步践行“民间林长”精神,积极拓宽宣传渠道,在“世界湿地日”“爱鸟周”“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等重要节点开展主题教育、鸟类知识科普及现场助鸟放飞等系列宣教活动,累计吸引近5000人次参与。
民间林长实践基地成立
下步,慈溪局将联合慈溪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持续优化保护体系,拓宽公众参与渠道,为候鸟迁徙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更多“慈溪模式”。
守护蓝天精灵,让我们共建美丽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