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从“跑断腿”到“指尖办” 镇海区不动产登记数字化改革的“智治”答卷

发布时间:2025-08-05 16:12 来源:镇海分局 浏览次数: 【 字号: 保护色:

2015年,镇海市民王女士为办理房产证,在交易、税务、登记三个部门间跑了3趟,提交3份材料,花了21天;2025年,同样是房产过户,她在“不动产登记网上云平台”上传1份材料,1小时就收到了电子证照。这组对比,藏着镇海区不动产登记数字化改革十年的“破局密码”。

图片1(14).png

在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的壮阔浪潮中,镇海区不动产登记中心以十年为尺,丈量改革深度;以创新为笔,勾勒服务新篇。自2015年国家推行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以来,这片改革热土上便掀起了一场从“纸间流转”到“云端互联”的深刻变革——从部门壁垒的破壁攻坚,到数据跑路的效能革命,再到智能协同的生态构建,镇海用十年定力走出了一条以数字化赋能不动产登记、以智慧化提升治理效能的特色之路。

破局重构:以系统整合破解“办事难”

改革前,不动产登记像“跨栏赛”:买套房要在住建部门网签、税务部门缴税、登记中心办证,光复印材料就要花半天;水电气过户更是“多头跑”,办完登记还得再跑窗口。2018年“一窗受理”平台的出现,让三部门数据“实时串门”,群众只需在一个窗口提交一次材料——这步“破壁”,让材料量少了60%,办理时间也大幅压缩。

2020年3月,随着“网上登记服务中心”的建成,32项主项业务全部实现线上办理,群众足不出户即可完成登记申请。2020年,镇海区作为宁波市不动产全生命周期“一码管地”改革试点,每宗土地被赋予唯一编码,串联规划、审批、登记全流程,首创的“一码直办交地即交证”业务实现“零资料提交”,让土地管理迈入“身份证”时代,为后续改革奠定了“以码管地、以码办事”的核心框架。

图片2(9).png

技术赋能:用数字工具打造“高效办”

当改革进入深水区,镇海将技术创新作为效能提升的“关键一跃”。区块链技术的引入,为不动产登记装上“安全锁”,2021年起,在镇海办理抵押登记,不用再往登记中心跑——银行网点通过区块链系统直接联调数据,申请人在银行网点即可完成全流程办理,网办率已达87%;司法网拍全流程线上办理成功落地,查解封线上办理率高达88%。

在权益保障领域,数字化手段筑起“防护墙”:预购商品房预告登记实现100%线上化,从源头上防范“一房二卖”风险;2022年,我区首笔“带押过户”业务在银行网点成功办理,让群众和企业享受更便捷的服务体验。

通过“浙里办”APP实现的不动产信息“掌上查、自助开”,让群众查询服务告别“窗口依赖”,真正实现“指尖办事”。“以前办水电气过户,光排队就要大半天,现在跟不动产登记一起办”,窗口人员说。“‘数据会自己跑’,果然1小时就全搞定了,真的太方便了。”来政务服务中心办理业务的李阿姨连连点头称赞。

2023年7月,区首笔“双预告登记”(预购商品房预告登记+抵押预告登记)在银行网点办结,通过“共享平台”实现购房、贷款登记同步办理,为“交房即发证”改革夯实基础。

图片3(7).png

智治升级:靠模式创新实现“协同办”

步入数字化改革新阶段,镇海以智能创新与跨域协同打开服务新空间。“交地即交证”业务的突破,让土地交付与权证办理同步完成,制度性交易成本大幅降低;与宁波银行合作的抵押注销“秒批秒办”服务,借助智能审核系统将办理时效提升80%,开创了“政银协同智能办”的全新范式。“我们拿地后最急的是办证开工,‘交地即交证’让我们提前3个月拿到产权证,项目开工时间直接往前赶了近百天。”镇海一制造企业负责人感慨道。

地域壁垒的打破让服务半径持续扩大。首笔长三角“跨省通办”600公里异地办证业务的完成,实现了不动产登记“跨省域、远距离”的便捷办理;市本级与镇海区级登记系统的成功并库,整合101项省市数据、实现电子证照100%生成,为跨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十年改革,镇海用“数据跑路”替代“群众跑腿”的实践,本质是一场“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革命。从“一窗受理”到“一码通办”,从“线上办理”到“智能协同”,这条“数字赋能”之路,不仅让不动产登记更高效,更为全国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镇海答案”——真正的改革,从来都是把“方便”留给群众,把“复杂”留给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