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当多数人躲进空调房避暑时,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的监测人员却迎着高温与潮汐,在海岸线上打响了一场场生态守护战。从赤潮应急的争分夺秒,到潮间带监测的细致入微,从盐沼湿地的预警排查到海洋生态系统的趋势性追踪,一系列外业任务在烈日与海浪的交替考验中有序推进,在炎炎夏日里写下了一串忙碌而扎实的印记。
6月以来,外业团队累计完成项目30余个,出海40余航次,行程超2000海里,徒步滩涂超过150公里,采集各类样品10000余份,获取监测数据8000余条。
一、赤潮应急:与“红色警报”竞速
夏季以来,受持续高温影响,宁波海域多次出现赤潮苗头,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急性病”,其扩散速度与影响范围直接关系到渔业安全和生态平衡,容不得半点拖延。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迅速启动应急监测机制,组织技术骨干奔赴现场。通过高频次采样、实时水质分析,精准锁定赤潮发生范围及藻种类型,准确研判赤潮发生趋势,及时上报预警信息,为后续防控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二、潮间带监测:潮起潮落间的守护者
潮间带是海洋与陆地的过渡带,也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却因潮汐涨落变得“时隐时现”。监测人员需踩着湿滑的滩涂,在潮水退去的短暂窗口期完成调查。他们手持样方框,在沙滩、岩礁、泥滩等不同生态环境中记录贝类、蟹类、藻类的种类与数量。夏季的滩涂地表温度可达40℃以上,工作服总在“湿透-半干-再湿透”里循环,但没有人停下脚步——这片“潮汐画廊”的每一个数据,都是反映海岸生态健康的重要密码。
三、盐沼预警:湿地守护者的“巡护日记”
盐沼湿地是海岸的“绿色屏障”,具有固碳、防侵蚀等重要功能,夏季的高温、暴雨却可能引发植被枯萎、土壤盐渍化等问题。监测人员定期深入盐沼,沿着既定样线徒步巡查。他们仔细观察芦苇等优势种的生长状态,记录植株高度、叶片颜色,用土壤采样器采集不同深度的沉积物,分析有机质含量与重金属浓度。遇到台风过境前后,增加巡查频次,重点监测湿地植被倒伏情况与潮汐淹没范围,及时预警湿地生态功能退化风险,为管理部门提供精准的干预方向。
四、多维度监测:织密生态“预警网”
除了针对性任务,夏季外业还包括趋势性监测与月度预警监测等常态化工作。趋势性监测需在固定站位持续采集数据,追踪海洋生态环境、海洋生物资源等指标的长期变化,揭示海洋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而月度预警监测如同“定期体检”,每月汇总各项数据,形成生态健康报告,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从应急突击到常态监测,从海上采样到滩涂调查,夏季的每一项外业任务,都是对监测人员专业能力与责任担当的考验。接下来,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将及时对夏季外业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与总结,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海洋生态系统变化规律,为后续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提供更坚实的数据支撑与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