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下午14:00,“宁波2049城市发展战略专题系列论坛”第四场——“港口与城市转型发展”论坛在逸东豪生大酒店顺利召开。
港口是宁波最大的资源,也是最响亮的一张名片。近年来,宁波港口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宁波舟山港实质性一体化,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建立了贸易联系,连续多年货物吞吐量居全球第一,同时已经成为全国大型集装箱转运基地、大宗战略物资中转储备基地。
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和转型的关键节点,世界第一大港如何实现向超级强港的华丽变身?宁波怎样迈向国际港口名城?来听听专家们怎么说……
首先,积极推进宁波舟山港做优做强是国家战略赋予宁波的历史责任
港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重要支点,宁波舟山港更是“一带一路”交汇的关键节点。区域港口资源整合、公铁海运输无缝契合、港产城深度融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宁波港的发展,港城关系的转型提升,事关国家战略全局,责任重大。
其次,主动引导宁波舟山港转型提升是宁波城市转型发展的客观需要
随着全球生产布局的调整和贸易便利化的推进,全球航运的格局将发生转变,航运模式也将引来重大变革,运量不再是港口竞争的主要方向。同时宁波作为港口城市、制造业大市,进出口产品结构将伴随国内经济转型发生持续变化,港口功能转型、贸易升级将成为城市功能提升的重要推动力。
第三,强化港城关系的研究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
宁波这座城市,可以说因港而生、随港而迁、以港而兴,未来还将朝着“国际港口名城”的目标继续前进。历次城市发展战略、城市总体规划都将宁波港口和港城关系作为核心议题进行专题研究。本次城市发展战略也不例外,工作的重点是解决近年来港口的高速发展和城市的快速扩张之间产生的一些不协调的问题,建立摆脱无限扩张、强化精明增长的港口与城市空间新格局,探索港口、城市双转型背景下的港城关系新模式。
本次论坛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文化与旅游规划研究所副所长徐泽主持,在市规划局副局长杨斌简短致辞后,三位特邀嘉宾作了主题演讲。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文化与旅游规划研究所副所长徐泽主持
市规划局副局长杨斌致辞
主讲嘉宾 王列辉
演讲主题:宁波港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演变及发展趋势
王列辉,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副教授,曾经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运输与海运管理学院(ITMMA)做访问学者,对港口地理、城市地理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
他收集了大量的社会、经济,特别是集装箱航运数据,重点分析了中国沿海港口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航运网络空间格局。
他认为:中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联系范围不断扩大;中国通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际航海运输枢纽的网络层级结构正在由一主一副的双中心(香港港、上海港)向四中心(上海港、宁波港、深圳港、香港港)发展,宁波港呈现快速的上升势头;宁波港与上海港的航线设置重合度越来越高,体现了宁波港对上海港越来越具有挑战性。他还指出,宁波港要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挥更强的战略支点作用,除了推动江海联动、海铁联动、河海联动、公水联动,还要积极推进港航联动。另外,王教授在最后也建议宁波应当走向“运营市场化、港航一体化、产业多元化、布局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主讲嘉宾 付鑫
演讲主题:陆路运输视角下的宁波港腹地关系识别与空间发展格局
付鑫,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区域运输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付鑫先生虽然是一位年轻学者,但已经在区域交通规划、交通运输地理、交通运输网络分析,交通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付鑫演讲以“公路运输视角下的宁波港腹地关系识别与空间发展格局”为题,一方面从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网络的建设现状角度出发,在对比国内部分典型港口的内陆港设置与腹地关系基础上,探讨宁波港目前的港口腹地覆盖范围特征,及其可能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则从交通与物流体系建设的视角来看,探讨宁波港作为重要的海陆界面以及多式联运枢纽的同时,其在空间发展格局上的主要特征与规划思想。
他提出,“虽然港口对腹地的捕获能力的影响因素众多,如便利性、经济性、互补性、依赖性等,但陆路运输所影响的可达性依然是影响港口与腹地关系的重要因素”,另外,“虽然内陆场站的设置受众多因素影响,并且不能直接等同于腹地,但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港口对腹地的控制意愿、扩张意志和控制能力。”
主讲嘉宾 王缉宪
演讲主题:港口与城市互动演进
王缉宪,香港大学地理系前任系主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访问教授,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兼职教授。他长期关注大陆各大港口城市发展,对宁波港和宁波这座港口城市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时他也是宁波2049城市发展战略“宁波港口城市综合提升和转型发展研究”重大专题的项目负责人。
王缉宪从港口与城市互动演进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进入本世纪以来,作为崛起的沿海大国,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集装箱港口吞吐量最大的国家。 我国的港口城市,也是中国经济发展中活力最足,分量最重的组成部分。虽然在改革开放的最初20年,我国港口建设和港口城市的发展有很多与西方港城经历的进程很类似,但近十多年,由于独特的制度等因素,中国开始踏入了自己的节奏,演变出不少独特的发展途径和特有的问题。
王缉宪教授的发言,以宁波、厦门、南京这三个地区为例,以点带面地分析了这些地区在港城互动过程中呈现的得与失,并对其中一些易被误解的概念以及中国特色后面的种种原因与期望进行了解读。他的发言对提前预测宁波港口发展目标,准确把握港城关系的演化趋势,深化细化国际港口名城战略的实施路径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论坛下半场,3位特邀嘉宾与中交城市与区域开发规划研究院院长陈有文、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交通运输战略与规划研究室副主任尹震、天津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孟广文共同走上讲台,与主持人一起“畅谈港城关系”。专家们围绕主题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与交流。最后,各个专家以一句话寄予宁波港口未来发展。
专家“畅谈港城关系”
尹震:港城融合一定要注意港区、产业区、城区的三区融合,这种融合不仅是空间上的还有城市功能的融合,同时要注意多式联运、多业融动和多方协调,未来的宁波应该是更具有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港口城市。
陈有文:不管是港口还是城市,更多的要从区域融合里寻求机会,要把区域合作放在第一位,竞争放在第二位。另外,要抓住发展的新机遇、新趋势,这样就会有一个可以争取到的光明未来。
孟广文:希望宁波港可以不断完善基于航运物流的产业群,到2049年建成国际化港口城市。希望宁波港可以不断完善基于航运物流的产业群,到2049年建成国际化港口城市。
王缉宪:从可持续发展的三原则出发,公平、环保和效率,去寻找一个更有效的港口城市的空间,让大家一方面有很好的港口的发展,另一方面有更好的生活环境。
王列辉:我作为一个宁波人,我对宁波港感到非常自豪,我对宁波-舟山港的未来也是充满信心,我相信在未来10年或更长的时间可以在长三角形成上海港和宁波舟山港双枢纽的结构,我觉得是可以预见的。
付鑫:可能随着运输技术的发展,未来有一天对于传统的腹地的认识不再纠结,但是作为一个港口来讲,打造一个服务体系完善和产业高度互动的供应链体系是港口发展的一个比较永恒的主题。
在论坛互动环节中,市民代表从不同的方面对在座专家进行了提问,其中包括宁波港的定位问题、与上海的发展关系问题,另外还有宁波与舟山协同发展问题等多个方面,几位专家现场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开诚布公地沟通交流,进一步推动了港口与城市转型专题探讨的深入。
王丽萍局长上台致辞
伴随着今天论坛的顺利闭幕,“宁波2049城市发展战略专题系列论坛”将暂时告一段落,市规划局王丽萍局长上台作了总结致辞,她对参加论坛的各位专家、各县市区和相关部门以及市民代表们表示了感谢。同时希望广大市民继续通过各种渠道提出对宁波未来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一如既往地继续支持“宁波2049城市发展战略”,支持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