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17期:一代大师王阳明
蒋介石认为:中日之间只差一个王阳明。他说:“日本自立国以来,举国上下,普遍学我们中国的是什么?就是中国的儒道。儒道中最得力的,就是中国王阳明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哲学。日本窃取‘致良知’哲学的唾余,便改造了衰弱萎靡的日本,统一了支离破碎的封建国家,竟成功了一个今日称霸的民族。”
阳明心学主张“知行合一”,追随内心的本源。是史学家们公认的一代圣贤。王阳明的一生是曲折的,也是传奇的。让我们追逐着他的足迹一起来品味他的传奇人生,感悟知行合一的力量,体味我心光明的豪情。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他的一生可以用一下几个词语来总结:
1、 生而不凡
出生于浙江余姚,初名王云,5岁仍不会说话。得高人指点改名“守仁”,号阳明子。随后便开始说话了,并且出口成章、语出惊人。
2、 年少有为
读私塾时曾与老师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王守仁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做一个圣贤的人。十五岁时屡次上疏,献策平定农民起义,但未被重视。
3、 娶妻诸氏
王守仁十七岁时,奉父命至南昌娶妻成婚。一年后在返回余姚的路上拜谒了娄谅大师,学习格物致知。为实践 “格物致知”,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史称“守仁格竹”。
4、 步入仕途
王守仁二十二岁一考进士不中,二十五岁再考,被妒忌其才华者所压,又未中。二十八岁礼部会试,名列前茅,中了进士。自此步入仕途。
5、 被贬悟道
明武宗正德元年,因不满宦官刘瑾,王守仁上疏论救,触怒了刘瑾,被廷杖四十并谪贬至贵州龙场做龙场驿栈驿丞。在贵州龙场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阳明心学,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史称龙场悟道。
6、 平定江西
正德十一年八月,在兵部尚书王琼的推荐下,王守仁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受命带兵平定江西匪患。王守仁率领书生和偏裨,一举荡平为患数十年的盗贼,附近的人都惊呼守仁是神。
7、 平定叛乱
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恰逢王守仁在江西,王阳明在手中无兵的情况下,一边采用计谋一边聚集兵力,仅仅用了43天便平定了叛乱。
8、 立院讲学
嘉靖三年(1524年),他受邀在稷山书院讲学;嘉靖四年(1525年),又在绍兴创建阳明书院,其弟子亦开始讲学,传播“王学”。嘉靖六年(1527年)九月,在赴广西平叛前夜,他在天泉桥留下心学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9、 总督两广
嘉靖六年(1527年),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领卢苏、王受造反。王守仁任两广总督,受命平定叛乱。
10、病逝归途
平乱后,王守仁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高老还乡,不等朝廷的批复就回去了。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时(1529年1月9日8时)行至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病逝于舟中。
(本文文字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