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概述
当前,宁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我加压,主动作为,针对发展路径依赖、产业结构多年不变,制造业内部结构固化、价值区段不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及产业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通过加快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和新动能,努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方向目标(产业内容上)
转变增长模式,从依靠规模扩张转向依靠知识、质量的提升,构建“强化服务驱动,优化传统制造,争取新兴经济”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区域协同上)
统筹区域发展,从对接上海、杭甬一体、甬舟同城、甬义联动的视角,谋划特色职能,提升世界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率先建设成为引领国家动能转型的创智之城。
具体策略
策略一: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坚持双轮驱动,强化生产服务
1.两升两降,调整产业结构,坚持制造、服务双驱动
未来宁波的产业发展方向应当突出“智造、服务”双驱动,以“两升两降”为抓手。“两升”即逐步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占比;“两降”即逐步降低传统制造业、一般制造业占比。
2049年控制制造业比重在30%-35%左右,服务业比重在65%-70%左右。
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制造业比重不低于50%,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不低于60%。
2.集聚核心生产性服务平台,使服务业短板成为宁波起跳飞跃的“跳板”
发挥宁波中心城市服务配套优势和人才集聚优势,重点打造三江口—东部新城的城市中央活力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平台、栎社综合交通枢纽贸易服务和临港经济发展平台、创新功能核心区智造创新核心平台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平台,推动新兴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联动发展。
策略二: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优化传统制造,实现创新驱动
(主要原则)
以“3511”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明确优化路径,控制低质、低效产业环节,优化提升优势领域。
(产业内容上)
稳步退出部分传统行业的低端环节,增加产业附加值;不断提升新材料、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制造、智能家电等五大优势行业。大力实施“互联网+、大数据+、机器人+、标准化+”,引进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产业的活力和质量。
(空间布局上)
整合集聚三类产业大平台、打造北翼智造产业走廊。其中,
前湾新区:重点突破智能终端、人工智能、智能装备等产业;
滨海绿色经济新区:重点突破新材料、绿色化工、新能源等产业;
临港海洋经济新区:重点突破海工装备、海洋新兴科技等产业。
策略三:鼓足干劲 力争上游
争取新兴经济,抢占产业变革制高点
(产业内容上)
主动对接国家大数据战略,大力发展智能终端产业以及软件、芯片、人工智能、大数据、新材料五大智能支撑产业,联动知识创新、科技研发、创新服务,形成新经济增长点。
(空间布局上)
一方面集聚打造作为宁波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甬江科创大走廊核心空间载体的新功能核心区,发挥创新核心的龙头作用,辐射带动市域,提供创新智力支撑。另一方面积极谋划象山港、东钱湖、三门湾等多元新经济空间,其中象山港、东钱湖及周边地区、三门湾作为新经济拓展核心空间承载区,大运河、四明山、象山东部滨海地区作为新经济适度拓展区。
策略四:珠联璧合 金玉满堂
精准的甬城人才政策支撑
1.精准政策目标,拓展人才领域
重点关注有技之士、国际人士、年轻人才、双创人士四类人才。
2.搭建四类人才平台阵地
整合高等院校平台、科技研发平台、产业创新平台和新兴空间平台等四大类人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