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动产智治应用”场景建设是列入全省第一批数字政府系统“一地创新、全省共享”的数字化改革重大项目,也是全省数字化改革和数字政府建设的牵引性工程。
近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稳经济措施,切实加强自然资源要素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不动产登记治理水平,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印发《关于依托“不动产智治”改革开展便民利企“揭榜挂帅”活动的通知》,选择了不动产登记领域和企业群众密切相关的12个项目开展“揭榜挂帅”活动,突出“不动产智治”数字化改革的实战实效,着力使改革成果能够“看得到、摸得着”,切实提升企业群众办事便利度,增强对改革成效的获得感。
一、组织形式
本次不动产智治改革“揭榜挂帅”活动由市局主办,市局有关处室、事业单位具体承办。
二、参与主体
具备相关工作基础、能够积极探索创新的区(县、市)自然资源规划分局(局)、局属事业单位,均可申报。允许联合申报,但联合申报单位不得超过两家,限报三项(包括联合申报)。
三、项目清单
1.支持“一码关联”的不动产权籍调查前置机制
2.投资建设项目交地即交证(土地首次登记)
3.投资建设项目竣工即发证(房地首次登记)
4.商品房项目交房即发证
5.纯土地抵押、在建工程抵押、房地抵押联办机制
6.商品房预告登记推广机制
7.不动产登记进公证机制
8.司法处置一站办结机制
9.基于不动产单元代码的工业用地一张图建设
10.基于不动产单元代码的工业用地联合监管机制
11.基于不动产单元代码的企业找地一件事场景落地试点
12.地下空间三维数据采集和三维地籍管理试点
四、有关要求
(一)鼓励各区(县、市)自然资源规划分局(局)、局属有关事业单位积极参与探索创新,推动形成揭榜挂帅、赛马争先的改革氛围。
(二)请有意愿申报的各分局(局)、局属有关事业单位于发文之日起一个月内,正式行文报市自然资源规划局,附简要的创新工作方案。
(三)“揭榜挂帅”项目需在年底前提交改革成果,包括标准规范、工作指引、系统模块、实践案例等。市局将全程参与改革创新工作,统筹系统开发、标准规范指引制订等工作。
(四)加强激励引导,对各地成效明显的“揭榜挂帅”项目,在年度工作考核中给予加分,并适时予以通报表扬。市局将及时做好“揭榜挂帅”项目“一地创新,全市推广”工作,推动全市不动产智治改革工作“实战实效”。
解读项目1-12
1-3 支持“一码关联”的不动产权籍调查前置机制、投资建设项目交地即交证(土地首次登记)、投资建设项目竣工即发证(房地首次登记)
不动产以不动产单元为基本单位进行登记。不动产单元具有唯一编码。 “不动产单元代码”类似居民身份证号,每宗不动产都会有属于它自己唯一的“身份证号”,且即使产权人发生变动,不动产单元代码也是固定不变的。“不动产单元代码”具有空间关联性、编码唯一性、永久固定性,通过“不动产单元代码”关联,可以把各部门基于空间位置的各类信息数据进行集成,真正实现大数据技术下的智能分析和应用。
现阶段,不动产登记是在企业交地或项目竣工后,再开展权籍调查,成果备案完成后方可进行不动产登记申请,时间周期长。
改革后通过实施不动产权籍调查前置机制,可提前开展登记流程,大大缩短办理进程,同时通过税务部门电子税务局、建设用地全程监管系统、不动产登记权调系统、一窗受理平台、投资3.0平台的系统集成、信息共享互认、流程再造,实现企业项目“交地即交证”“竣工即办证”。同时,通过提供不动产单元编码(预编码)服务,可实现项目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关联,为项目用地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了途径。
4. 商品房项目交房即发证
现阶段,我市商品房项目除部分试点外,采用的是中介代办模式,时间一般需要1-2个月。
改革后,通过市不动产登记中心、住建、税务部门跨部门“一件事”业务联办,构建跨部门数据互信互认机制,通过流程集成、数据集成和系统集成,实现“交房即发证”。群众无需提交完税凭证、购房发票、购房合同等各类纸质材料,业务办理所需数据,统一由登记、住建、税务部门自动共享提取,群众现场完税后,登记审核完成,系统就会自动生成不动产权电子证书,群众只要通过手机即可查看自己名下的不动产权电子证书,方便又快捷。
5. 纯土地抵押、在建工程抵押、房地抵押联办机制
现阶段,企业为了增加融资额度,会随着项目开发建设进度,拿地后先开展纯土地的抵押融资,待工程施工到一定程度时,办理纯地抵押注销后再办理在建建筑物抵押;待工程竣工后达到房地首次登记条件后,先办理在建建筑物抵押注销,再办理房地首次登记完成拿到不动产权证后,继续办理房地抵押登记。
改革后,通过系统功能优化,业务流程优化整合,实现纯地抵押到在建工程抵押的组合办理,以及在建工程抵押+房地首次登记+房地抵押登记的合并办理。这样一来,可解决企业项目建设过程中抵押物变更、还款续贷周期长的问题,将整个时限从原先的10多天缩短至即日完成,为企业消除了承担“过桥资金”的压力与成本。
6. 司法处置一站办结机制
现阶段,查解封业务需到登记窗口办理,时间长,程序多。改革后通过登记、司法部门数据共享和业务融合,全面实行“查解封进法院”服务,支持房地查解封登记、纯地查解封登记、不动产过户裁定以及登记结果查询等业务在法院办结、“零次跑”,为企业群众办事降本增效。
7.商品房预告登记推广机制
现阶段,商品房预告登记制度尚未达到预期实施效果,主要是由大众对预告登记制度仍不熟悉、商品房预告登记与商品房网签备案被视为可替关系、开发商不同意办理预告登记等因素导致。而预告登记作为一项保全请求权而进行的不动产登记,该制度的初衷是解决商品房预售中的交易风险问题,应被大力推广。
改革后,通过预售商品房合同示范文本的优化完善、鼓励开发商单方申请办理预告登记及预告登记与网签合同协同机制的建立,推广商品房预告登记,以达到发挥制度效能、丰富监管措施、促进公平交易的需要。
8.不动产登记进公证机制
现阶段,涉及需公证的不动产登记事项(如委托代办、继承等),当事人需先到属地公证机构凭相关资料办理公证文书后,再到不动产登记窗口办理相应的登记事项,需要多次跑,费时费力。
改革后,通过共享协作机制的建立,当事人需要通过办理公证确立、变更法律事实和法律关系,进而办理不动产登记的,可以在公证机构申请不动产登记,实现“不动产登记+公证”一件事办理。
9.基于不动产单元代码的工业用地一张图建设
现阶段,全市工业用地的供地、登记和现状,分属于不同部门管理或统计,形成各自一张图、各自一套编码,彼此之间数据割裂,导致全市统计分析口径不一、结果不一。
改革后,基于土地利用的供地信息、不动产登记的宗地信息和调查监测的现状工业用地数据,进行综合清洗,形成涵盖供地、登记和现状的工业用地一张图,理清全市工业用地家底,并为每一个工业用地图斑赋予唯一的“不动产单元代码”,实现一码关联,为各部门数据“落地”提供空间载体。
10.基于不动产单元代码的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
现状,工业用地的供地和亩均效益评价分属于不同部门,各自数据对具体监管对象难以做到“精准画像”。
改革后,以宗地为单元,以不动产单元代码为索引,融合各部门数据,建立工业用地信息网,实现从供地到登记、从达产监管到亩均效益评价的工业用地联合监管机制,推动我市工业用地高效利用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11.基于不动产单元代码的企业找地一件事场景建设试点
现阶段,企业找地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需求难以匹配等问题,一方面,企业不清楚哪些工业用地可以出租或出让等微观信息,另一方面,企业也不清楚地块周边区域的产业门类布局、产出效益等宏观信息。
改革后,基于不动产单元代码的工业用地管理模式,融合了供地、亩均效益评价和产业布局等各部门数据,通过“一码关联、一图全息”,直观、权威地显现各宗地及其周边区域宗地的产业发展情况,为企业主精准找地提供快捷和直观决策支撑。
12.地下空间三维数据采集和三维地籍管理试点
现阶段,地籍管理采用二维平面、四至关系管理各权属单元之间的关系。这种管理模式对以房地为主体的传统不动产登记单元存在其优越性,但对于地下管廊、林地和矿产等新兴不动产登记单元存在不足。
改革后,采用三维立体、六至关系(前后左右上下)描述各权属单元的空间体,实现更准确、更精细化地记载新兴不动产单元的权属空间,为分层供地、精准规划和精细化社会治理等提供决策和技术支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