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宁波土地储备与民生蝶变的交响(一)

发布时间:2024-08-14 17:55 来源:整备中心 浏览次数: 【 字号: 保护色:

在宁波,有一个极具特色的街区——华严街。这个曾经的老旧街区如今已摇身变为时髦的咖啡文化街区,成为年轻人citywalk的打卡地、探索生活美学的新领地。得益于土地储备的前瞻规划与开发改造,华严街的美丽蝶变让老城记忆与现代生活完美融合。

图片1.png

华严街咖啡文化街区

像华严街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宁波土地储备通过非成套房改造、历史街区改造、工业用地腾笼换鸟、城中村改造等一系列模式,优化配置土地资源要素、提升基础设施配套、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市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一、焕新重生 古今共鸣的城市交响

三江口是宁波的城市中心,是最早的“宁波港”港埠。但随着城市管网逐渐老化,汛期来临时,大量老小区内涝严重,成为水患的重灾区。为彻底解决老城中的水患问题,宁波土地储备承担起了改造老城的历史重任。

2003年至2008年间,宁波全面开展非成套房改造工作,涉及地块20余个,拆迁建筑面积超90万平方米,投入资金超百亿元,覆盖了华严街、百丈路、鸿茂巷、碶闸街、冷静街、苍水街、贝家巷等历史气息浓郁的老街区。非成套房改造解决了数万户家庭的居住安全隐患。原来的老街区实现华丽转身:原华严街地块脱胎换骨为今日的海景花园、锦地水岸等高端住宅区,融入了现代生活的时尚气息;原百丈路地块如今矗立着宁波塔,成为商务与办公的璀璨明珠;江东北路、槐树路沿江如今镶上了一条条草木含翠、鲜花吐艳的宽阔绿带,成为市民休闲观景的好去处。

图片2.png

海景花园、锦地水岸一带改造前

图片3.png

海景花园、锦地水岸一带改造后

宁波土地储备尤为注重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力求在文物保护和历史街区改造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通过对清代、民国时期建筑的精心保护与活化利用,承载着岁月痕迹的青砖黑瓦、精致石窗与木雕,都得到了妥善安置,焕发新生。同时,宁波首次应用平移技术实现了石库门屠宅的完美保护,生动展现了科技与传统的和谐共生。德记巷、莲桥第、南塘老街、月湖盛园等商业老街的重塑,既保持了老街窄巷的历史肌理,又赋予其商贸繁荣的人文气息,让每一个走进这里的人,都能在古今交融的景致中感受到宁波独有的魅力,成为宁波文旅新名片,传续着宁波千年“商”脉。

图片4.png

莲桥第改造后

二、腾笼换鸟 产业迭代的绿色路径

2002年起,宁波土地储备瞄准产业转型升级、园区腾挪搬迁的契机,着手对和丰工业带等滨水区域的高能耗企业进行收储,将和丰沿江地带从工业高能耗重地转变为珍贵的城市核心沿江板块,为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绿色发展腾出了宝贵空间。在这一过程中,标志性的“两根烟囱”——太丰面粉厂、和丰纱厂经历了深刻变革。保留了和丰纱厂“小洋楼”等极具工业象征的建筑后,原太丰面粉厂上宁波书城拔地而起,原和丰纱厂改建成和丰创意广场。

图片5.png

宁波书城改造前——太丰面粉厂,图源《宁波档案》

图片6.png

宁波书城改造后

甬江公园连接起宁波书城与和丰创意广场,不仅丰富了城市公共空间,也成为市民休闲的新热点。如今,这片区域已成为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的聚集地,形成了宁波东外滩文化创意街区,与历史悠久的老外滩隔江相望,交相辉映。而矗立在三江口的“玉米楼”,作为这一系列变迁的见证者,讲述着宁波在产业升级与绿色发展中不断探索的故事。

三、旧村改造 民生工程的温暖实践

2005年,为推动城乡一体化、拓展城市边界,宁波对全市城中村改造展开了全面部署,以“三江片”59个城中村为试点,开启了宁波城中村改造的崭新篇章,惠及数万户村民。

为提升城市能级,建设宁波城市新中心,宁波土地储备积极参与东部新城开发建设,完成了东部新城核心区6000余亩集体土地征收、3600余户村民住宅签约拆除、60余万平方米集体厂房拆迁,为东部新城开辟了8平方公里的开发空间,保障规划蓝图顺利落地。江北湾头片区城中村改造的陆续完成,使得湾头成为江北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不仅提供了高质量的居住空间,还带动了周边经济发展,实现了城市空间的高效利用与价值提升。

城中村改造后,新建的安置小区较之前的低矮平房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为全面。水、电、气、网络等基础设施和幼儿园、卫生服务站、体育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构建起便捷的15分钟生活圈,改善了居住环境、提升了居住体验。

图片7.png

旧村改造前

图片8.png

旧村改造后

从老城的涅槃新生,到区域的转型升级,再到民生的切实改善,宁波的土地储备工作不仅是一场空间的重构、环境的重生,更是民生福祉的深度实践,见证了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体现了城市发展与幸福生活的和谐共生。展望未来,宁波将继续以土地储备为支点,撬动更高质量的城市发展,书写更多宁波故事! 供稿:整备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