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效用地再开发 | 慈溪市新浦镇敦和园区老旧工业提升改造共富项目:政府引导+国企搭台+镇村共享的“慈溪样本”
阅读提示
2023年9月,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开展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23〕171号),部署在15个省(市)44个城市(区、县)开展新一轮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宁波市获批成为试点城市之一。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宁波市积极探索,创新政策举措,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有效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涌现出一批典型案例。本期编发第三期典型案例,供各区(县、市)交流。
慈溪市新浦镇敦和园区老旧工业提升改造共富项目
政府引导+国企搭台+镇村共享的“慈溪样本”
再开发要点:该园区原为慈溪市新浦镇小熔炼企业集中区块,由新浦镇政府实施淘汰回购后因多种原因造成低效闲置。新浦镇引入国企实施收购再开发,通过拆除重建、统一建设、集中管理,盘活存量低效用地,打造新能源汽车拆解、回收资源化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同时,引进宁波慈溪交通新型材料养护研究项目,探索实施“国企助力乡村共富”模式,通过“入股运营+收益共享+分红发展”的形式,实现三村年新增村级集体收入200多万元。
01案例概况
慈溪市新浦镇敦和园区原为该镇针对域内小熔炼企业进行集中整治和搬迁而形成的熔炼行业集中区块,总用地面积200亩,2013年,作为慈溪市淘汰提升落后产能三年行动计划的重点任务和生态环境保护必须破解的难题,由新浦镇政府斥资2.35亿元实施全部淘汰回购,后因招商引资缺乏力度、区位优势不够明显等因素叠加,园区成为低效工业用地,该地块原建筑容积率不足1.0,产业为传统低端加工制造,亩均税收不到1万元,是典型的产业、产出、亩均效益“三低”园区。
02主要做法
一是国企收购,联动建设运营。新浦镇引入慈溪工贸集团实施收购再开发,由工贸集团通过拆除重建、统一建设、运营管理,盘活低效产业用地,引入投运慈溪交通新型材料养护研究、新能源汽车回收拆解等优质项目,打造新能源汽车拆解、回收资源化利用的慈溪市循环经济产业园新样板。
二是先租后售,严把准入门槛。改造后园区厂房为标准厂房和部分按招引企业需求定制的厂房,对于定制厂房采取“先租后售”方式,前期以租赁方式使用,待企业达到约定的亩均税收后再进行转让。
三是镇村入股,实现产业反哺。园区引入宁波慈溪交通新型材料养护研究项目,由镇村同浙江交工集团、慈溪交通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慈溪交工养护新材料有限公司,由慈溪市新浦城镇建设发展公司代持股12.1%,通过“入股运营+收益共享+分红发展”的形式,项目运营后可为周边3个村增加经营性收入240万元/年,实现优质产业反哺乡村,带动周边村庄共同富裕。
03取得成效
该项目总投资约9.45亿元,仅耗时3个月拆除老旧建筑和违章建筑超过11万平方米,园区全部完成平整,总建筑面积31.7万平方米,新建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改造后容积率从1.0以下提升至2.38,亩均税收由不足1万元预计提升至25万元以上。
同时,依托慈溪工贸集团、慈溪交通集团等国企的力量,园区已成功引入多个优势产业项目,如新能源汽车回收拆解项目、交通新型材料养护研究基地项目、废活性炭再生利用项目等,预计实现产值10亿元、利税1亿元以上。
园区改造前实景图
园区改造实景图
04案例评析
低效用地再开发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案例积极响应自然资源部关于低效试点的五大转变工作要求,充分挖掘《自然资源部关于开展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的通知》《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波市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政策红利,创新多元主体参与机制,聚焦产业结构提升,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强化政策赋能,为助力共同富裕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是强化国企搭台,创造“共同富裕”引擎。该项目根据《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波市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的要求,依托国企平台统一设计、统一改造、统一运营,推进单宗地供应向片区综合开发转变,一举将10年“沉睡资产”变为“增收活水”。盘活过程中,深入贯彻落实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要求,为更好地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依托产业平台,引入镇村入股分红,让村民变股民,人人能分红,家家都受益,激活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改造与运营的内生动力。
二是严把产业准入,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依据《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波市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的严把产业关、严控分割出让、谨防工业地产风险等要求,慈溪市出台低效工业用地改造提升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意见,构建分割转让项目实施“先租后售”制度,承租企业经考核实际年度亩均税收达标,且项目符合当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导向,确保不改变土地用途、符合节约集约利用原则,经市政府同意后才可分割转让。该举措坚持项目为王,聚焦支持实体经济,突出高质量发展导向,既能保障中小民营企业以租赁形式解决用地需求,保障初创型企业的发展诉求,更能避免低效企业回流,预防二次低效,确保工业用地回归工业生产属性。
三是强化政策集成,构建多部门融合协同的工作机制。该项目强化规划引领,先行开展整体策划,谋划功能定位、功能结构、空间意向,构建复合型智慧园区,重点补齐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供给短板。同时综合运用规划土地、资金奖补等相关政策,多部门多条线“多管齐下”,有效调动市场主体参与改造的积极性。在《慈溪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慈溪市低效工业用地改造提升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意见(试行)的通知》中,明确对以国资企业、村级集体为主“工改工”连片改造(改造面积≥100亩、容积率≥2.0)给予低效用地奖励,最高不超过300万元。园区3个月完成拆除老旧建筑和违章建筑超过11万平方米,效率远超传统流程。
(本期案例评析作者: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研究中心 楼立明、林倩、李永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