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立体监测”,赋能甬城智慧治理新高度系列报道(技术篇)
编者按
在上一期《揭秘篇》中,我们揭开了“立体监测”体系如何为城市治理装上“慧眼”的奥秘。本期将带您深入这套城市“智慧神经系统”的技术内核。从遍布全域的感知末梢,到高效运算的中枢大脑,再到精准快速的决策执行,让我们一同探秘这套让城市治理实现“未病先防”的技术体系。
核心技术架构:
三层“神经”联动,构建城市治理脑力引擎
感知层如同城市的“神经末梢”般敏锐感知着每一个细微变化,由三部分组成:天上的高分辨率卫星负责大范围监测,能够精准捕捉细微的地表变化;空中的无人机搭载高精度传感器,可以完成厘米级精度的目标识别;地面则依托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5G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包括空气质量、交通流量、市政设施状态等在内的多维度城市运行数据。
中枢层相当于系统的“大脑”。这里运用空间多模态预训练大模型,实现各类异构数据的智能关联与融合。通过构建时空知识图谱,系统能够进行智能推理预判,比如结合气象数据和历史积水情况来预测内涝风险。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边缘节点将部署轻量化AI模型,让异常事件的识别和预警达到了秒级响应。
应用层则把智能分析结果转化为实际治理行动。通过三维城市模型,让管理者能够直观掌握各类风险点位;智能决策推演系统则可以模拟不同治理方案的实施效果,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技术创新突破:
三域数据协同,攻克治理核心难题
这套立体监测系统在技术上取得了三大关键突破,让城市管理变得更加智能高效。首先,系统就像装了一个“万能翻译器”,能够把卫星拍摄的画面、无人机采集的数据和地面传感器记录的信息自动转换成统一格式,解决了过去各部门数据“各说各话”的问题。其次,通过让天上的卫星、空中的无人机和地面的监控设备协同工作,就像组建了一支配合默契的“监测战队”,把发现问题到做出反应的时间从原来的几个小时缩短到了几分钟。最重要的是,系统还具备“智能决策”能力,可以把复杂的城市管理规定转化成电脑能理解的指令,自动给出最优处理方案,相当于给城市配备了一位24小时在线的“智能管家”。
点击播放视频
系统核心价值:
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治理”的范式变革
立体监测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治理模式,展现出四大核心优势:一是实现“无死角”全域覆盖,通过立体化监控网络突破空间限制,让城市每个角落都尽在掌握;二是建立“分钟级”响应机制,大幅缩短从发现问题到处置应对的时间差,推动治理模式从事后补救转向事前预防;三是打造“一体化”数据平台,打通信息壁垒,构建起关联性强、维度丰富的决策支持系统;四是形成“精准化”治理模式,在提升监管效能的同时,显著降低人力物力成本,实现治理资源的最优配置。
市测绘遥感院负责人表示:“立体监测就像为城市安装了一套‘智慧神经系统’,它通过‘空天地’多感官协同,让城市管理者能够更早、更全、更准地‘感知’城市脉动,为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这也是我院在城市治理领域持续创新并取得突破的关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