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打造“1+3+11”便民服务体系 实现不动产登记下延全覆盖
近年来,慈溪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决策部署,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以群众不动产登记办理需求为导向,依托登记服务下延、登记人员下沉、登记权限下放,构建“1个中心+3个分中心+11个镇街道”的不动产登记便民服务体系,致力打通不动产登记“最后一公里”。
坎墩便民服务中心不动产登记窗口
一、拓覆盖,构建“全域化”服务网络体系
就近办理,打造梯度化办理架构。2016年6月慈溪市不动产登记服务中心成立以来,秉持“简政便民”原则,率先将全业务下放至观海卫、龙山、周巷三个分中心。对其余镇(街道)实行“需求申请-综合评估-权限授权”的操作模式,建立“硬件设施、人员能力、业务量”三维评估机制,严格遵循“成熟一个下放一个”准则,经专项培训调试后分阶段推进高频业务全流程下放。2017年8月,完成中心城区周边4个镇(街道)农村宅基地及房屋登记、商品房首次登记等事项下放;2022年8月,实现剩余7个镇(街道)同标准覆盖,达成全市11个镇(街道)服务网点全域贯通,形成“基础业务属地通办、复杂业务枢纽分流”服务格局。
权限下放,规范全流程办理模式。全面推行不动产登记权限下放机制,将原“基层初审—中心复审”分段办理模式优化为下延窗口“受理、审核、登簿、缮证”全流程一站式服务,有效规避材料传递遗失风险,实现群众申请至发证时效提升50%以上。同时,依托“当地办”“就近办”服务网络,群众在属地即可与登记人员面对面沟通,消除跨层级信息传递壁垒,推动“办事不出镇”体验覆盖率达100%,形成“全域通办、高效闭环”的登记服务体系。截至今年6月,3个分中心累计办理登记23.9万件,11个下延所办理8.6万件,合计占全市总办件量30.9%。
末梢激活,构建全链条服务闭环。全域设立64个村级受理点,依托中心、下延所与村级干部三级联动模式,由村级工作人员提供政策咨询、测绘登记、资料收集及预审等“全链条”服务,协同组织村民完成权属调查、指界签章、公告公示等地籍调查程序,实现农房登记申请“不出村”、证书领取“零次跑”。同时,进一步强化镇级窗口与村级点的动态协作机制,实时排查属地村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精准掌握宅基地权属动态,源头防控新增登记堵点,形成“村级前端服务+镇级中端监管+中心后端支撑”的闭环管理模式,推动农村不动产登记规范化、高效化、长效化运行。
横河便民服务中心不动产登记窗口
二、立规范,健全“标准化”服务保障体系
一套业务标准,事项堵点清晰化。系统梳理229个登记事项,编制印发《慈溪市不动产登记业务指南》,全域推行“五统一”标准化体系,明确各类登记事项申请材料清单,统一登记表单填写规范,制定申请表、询问表、委托书等标准化模板,覆盖全域下延窗口及村级受理点。在此基础上,重点聚焦“标准地”登记、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等复杂情形,制定专项工作方案,明确操作规范、细化审查要点。同时,通过建立线下指导与线上实时答疑机制,强化基层窗口业务执行一致性,确保标准规范从“纸面”精准落地至“窗口”。
一支专业队伍,服务素养双提升。建立“线上自学+线下集训”常态化培训机制,依托年度业务轮训、季度专项提升、月度例会传导三级培训体系,重点强化宅基地登记、权属争议调解等实务能力提升,目前已覆盖中心、分中心、下延窗口及村级受理点133名登记人员。严格执行岗前考核、在岗复核与星级评定“三阶能力认证”制度,确保人员专业素质动态达标。创新“交流群微培训”模式,实时解读政策要点、剖析典型案例,实现业务指导与政策宣贯高效协同,同步开展技能比武、岗位练兵、轮岗交流等实战化练兵活动,形成“培训—认证—实践”一体化闭环管理体系,推动登记服务效能与专业素养双提升。2016年以来,累计开展各类培训90余场,参培人数达4000余人次。
一套监管体系,质量安全双保障。制定《不动产登记业务质量检查办法》,通过定期开展业务质量检查,对登记大厅环境、现场服务规范、操作流程执行及证照档案管理等窗口工作进行全维度监督指导,推动窗口服务标准化建设。强化后台监管效能,建立超期案件定期通报机制,确保登记业务限时办结率动态保持100%。严格落实信息保密制度,实行登记系统账号专人专管,采取全员签订保密协议、定期清理休眠账号、核查非工作时间查询记录等措施,筑牢登记信息安全防线。同时,全域登记工作人员100%签署作风常态化建设承诺书,并全员纳入全国不动产登记人员信息库,实现人员资质、服务行为、操作权限一体化动态监管。
下延所上门服务
三、提质效,攻坚“长效化”服务升级瓶颈
需求挖潜,优化特色服务供给。以权限下延窗口为服务创新触点,聚焦群众实际需求,推出“预约调查、预约受理、预约登记”三预约上门服务机制,同步实施帮办代办、全流程一站式服务模式,打通全市域“不动产+公证”一窗受理、一键办理绿色通道,实现群众办事从“多头跑”向“零跑动”转型。针对未批先建类项目,协同联动属地职能部门,对符合补办条件的开通绿色通道;针对产权及界址纠纷类诉求,建立多方联调机制,采取现场勘查、档案调阅、多方听证等方式推动争议化解,形成“需求精准响应—服务动态供给—问题闭环处置”的基层治理新范式。如,逍林镇不动产登记窗口针对旅居境外市民王某分户析产需求,提前对接、权调前置、预约受理,在其探亲期间一次性办结全部手续,实现“跨境业务一次跑”办理。
导师帮带,提升人员综合素质。中心统一下派业务骨干至分中心、城区周边下延所强化核心业务支撑,并通过骨干对点帮扶、定期下沉指导、完善分中心及下延所内部培训制度等方式,“输血+造血”相结合,提升基层登记队伍能力素质。同时,实施“示范岗”“业务能手”“群众满意窗口”等评选激励措施,推动一线人员绩效补贴与服务质量挂钩,实现队伍稳定性与专业度双提升。
双轨监测,补全监管覆盖盲区。通过加密业务检查频次、提高高风险业务核查密度、实施“回头看”检查手段,结合局内部审计和绩效评价,形成“高频检查、重点核查、回溯整改”监管闭环。同时,依托登记服务平台数字化监管模块,抓取核心字段缺失、填写不规范等数据问题,定期生成质检结果整改清单并限时督办,持续提升监管覆盖率、降低业务差错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