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一只鸟、一群人、一座岛与一片海——丁鹏的孤岛十三年和“神话之鸟”回家记

发布时间:2025-09-03 11:06 来源:凤凰网 浏览次数: 【 字号: 保护色:

【编者按】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浙江象山的中铁墩屿正书写着一曲生态保护与物种重生的动人篇章。丁鹏及其团队十三年如一日守护“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的故事,生动诠释了“两山”理论的深刻内涵——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更是可持续发展的坚实根基。

从孤岛坚守到全球瞩目,中华凤头燕鸥种群的恢复,不仅是生态修复的成功实践,更是“两山”理念落地生根的鲜活证明。这一成就的背后,离不开259名中外志愿者的无私奉献。他们跨越国界、跨越专业背景,用智慧与热情筑起一道守护生命的桥梁,展现了民间力量参与生态保护的巨大能量。

丁鹏与志愿者们的十三年,是信念与行动的交响,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寓言。他们的故事启示我们:每一份微小的坚持,都能汇成推动时代进步的洪流;每一次向自然的致敬,终将回馈人类以文明的丰盈。

图片1(3).JPG

展翅翱翔的“神话之鸟 ”——中华凤头燕鸥

在浙江象山87座岛礁的最东端——中铁墩屿,这个只有0.02平方公里的无人小岛,一只佩戴蓝色脚环的中华凤头燕鸥掠过浪尖,稳稳落在人工铺就的细石子巢区。全球观察记录仅有200余只的“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80%的雏鸟在这里破壳。

而把它们迎回家的,是象山县自然保护地管理中心副主任丁鹏——一个在荒岛守望13年的甘肃汉子,和一支先后由259名中外志愿者组成的“护鸟舰队”。

“得而复失,失而复得”:一只鸟与一座岛的 20 年

中华凤头燕鸥是极危物种,其活动一定程度上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指标。

2004年,一则消息轰动世界鸟类学界:在浙江象山海域的韭山列岛,研究人员发现了20只中华凤头燕鸥。这种被称为“神话之鸟”的极危物种,曾在人类视野中消失六十余年,一度被认定已经灭绝。

然而好消息并未持续,2004年和2007年,中华凤头燕鸥两次选择在此繁殖,却均以失败告终。“一次因为台风,一次因为鸟蛋被人捡走。”丁鹏回忆。此后五年,这种珍稀海鸟再度杳无音信。

转机发生在2013年。象山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浙江省自然博物馆、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等单位,决定开展一项前所未有的尝试——人工招引中华凤头燕鸥。“这是国内首次将人工招引技术应用于极度濒危物种保护”,丁鹏说。

项目采用“社群吸引技术”,通过放置假鸟模型和播放求偶鸣声,引导燕鸥选择此岛繁殖。当时23岁的丁鹏,刚参加工作不久,便自告奋勇承担起驻岛监测任务。

“我从上大学开始就做好了要吃苦的心理准备。”这位甘肃兰州小伙毕业于宁波大学航海技术专业,原本的职业路径是远洋货轮上的高级海员。2013年在象山召开的人工引导干预鸟类选择繁殖地的国际会议上,丁鹏说,“在座的各位专家都是保护‘神话之鸟’的老手,我是个刚入门的‘菜鸟’,但如果能为保护这种鸟做些什么,我愿意参与。”

图片2(17).png

中华凤头燕鸥繁殖地——象山中铁墩屿

“孤岛 180 余天”:丁鹏的“瓦尔登湖”青春

2013年4月,丁鹏背着背包第一次登上了中铁墩屿。包里装着四五件衣服和10多本书,还包括几本专门购买的《中国野外鸟类手册》《瓦尔登湖》。行前,他特意看了电影《荒岛余生》,“但是,当我真正登上这座无人的荒岛时,才感觉到现实和电影还是有着巨大差别的。”

岛上的条件极为艰苦。小岛上,五节芒草茂盛丰郁,草丛中游窜着王锦蛇,硕大的老鼠四处奔走。丁鹏和一名叫康妮的美国研究生志愿者住在以前渔民遗留的石头房子里,过起了与世隔绝的生活。

淡水是收集的雨水,撒点漂白粉消消毒;食物靠每半月一次的补给,因为没有冰箱,肉两三天必须吃完,大部分时间只能吃南瓜和土豆。电力依赖二块太阳能板,但随着五月梅雨季的到来,“太阳也不出现了”。

图片3(11).png

丁鹏在海岛上读书的情景

由于匆忙,忘了带剃须刀,半个月后,同事登岛送补给时见到满脸胡茬的丁鹏,惊呼“你怎么变野人了?”

最难熬的是等待。五月本是繁殖季,却迟迟不见“神话之鸟”的身影,“刚开始还算开心,但后来招引的鸟没有来,我和康妮整天在岛上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逐渐无话可讲、无事可做。这种等待,真的很痛苦!”丁鹏说。

根据既有经验,招引工作往往需要三到五年才能成功,第一年的预期只是“给飞过的鸟留下记忆”。繁殖季过了,监测数据仍是零,美国志愿者无奈提前离岛,丁鹏成了真正的“孤岛守夜人”。就在项目组专家以为首次招引将以失败告终时,转机出现了。

当年七月中旬,丁鹏在保护区巡航管护时,发现有50只大凤头燕鸥(“神话之鸟”的伴群物种)降落在招引区域。“可能是个好兆头!”他心里一动。两天后,当他再次巡航到招引区域,刚转到海岛的一角,数千只海鸟一下腾空而起,碧海蓝天,漫天都是海鸟飞舞。“那种激动,一辈子都不会忘记”,19只中华凤头燕鸥终于降临。

2013年,经过丁鹏的6个月坚守,中铁墩屿最终招引到3300只大凤头燕鸥和19只中华凤头燕鸥在岛上产蛋,孵化出了1000多只大凤头燕鸥和2只中华凤头燕鸥。这是有记录以来中华凤头燕鸥第一次在宁波繁殖成功。

图片4(8).png

鸥鸟在象山海岛盘旋翱翔的情景

从“两个人”到“数字鸟岛”:中铁墩屿的沧桑巨变

十三年间,中铁墩屿发生了巨大变化。

“现在,岛上的条件越来越好,有了一套‘光伏+储能’的微网系统,有了持久稳定的电力,手机有信号了,新建了板房,也能喝上淡水了,还有橱柜、冰箱等等。”丁鹏介绍。

保护区在中铁墩屿上设置了3个观鸟木屋和6个监控点,实现24小时全程监控。丁鹏在手机上通过“数字鸟岛”系统就能实时监测中华凤头燕鸥的情况。

技术的进步极大提高了保护效率。工作人员为中华凤头燕鸥幼鸟戴上脚环,丰富研究数据;全方位摄像头记录下雏鸟出生的一刻;智慧监测系统让保护工作更加科学精准。

图片5(7).png

在岛上房间里监测中华凤头燕鸥的情景

但同时,他们始终坚持“尽量不破坏岛上的原生态”的原则。除了用于生活、观测的活动板房,岛上没有其他建筑。“路是多年来踩出来的,尽量不破坏岛上的原生态,也能把钱更多地用在栖息地改造上。”丁鹏说。

为创造更好的栖息环境,工作人员将岛地改造为梯田状,形成平坦地块,并铺设地毯、碎石子,定期除草,人工筑巢,每当在中华凤头燕鸥和它们的伙伴大凤头燕鸥来临前,丁鹏会带领一行人开船登岛、灭鼠抓蛇、除草平地,安装上燕鸥们的假鸟模型,打开提前录制的鸟声,准备好一切,悄悄地待在观鸟屋中,等待它们的到来。

发现“中华神鸟”也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保护工作不仅是丁鹏一人的坚守,十三年来,已累计有259名中外志愿者参与了这项事业。

图片6(6).png

丁鹏在准备拍摄鸥鸟的情景

 “2013年是我最开心的时光”,谈起难忘的事情,丁鹏说,“大概是2013年7月22日,我们又转到那边。那几天每天都有很多鸟,景色很漂亮,天很蓝,特别开心。紧接着,所有美国的、日本的专家的回程机票都退了,还来了很多媒体。”冷清的海岛热闹非凡,让丁鹏觉得特别有成就感,特别有意义。

2017年开始,保护区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志愿者,“参与的人越多,社会的关注度更高了。”去年,“浙江招聘守鸟人300元1天”的话题冲上热搜,媒体用“最诗意的工作”、“住在与世无争的无人海岛守护神话之鸟”来描述。当年共有3388人报名,经过初筛和面试,最终11人入选,申录比达300∶1。

正是因为有大量志愿者的参与,使“神鸟”的招引、观察、保护工作取得巨大进展。2014年, 41只中华凤头燕鸥成功孵化雏鸟13只;2015年,成鸟52只,孵化雏鸟16只;2017年,成鸟26只,孵化雏鸟10只……2023年,成鸟数量最高至107只,孵化雏鸟28只,再次创下了中华凤头燕鸥全球一次观测数量的新纪录。

谈起这些志愿者,丁鹏充满感情,对他们的情况也是如数家珍。“每个志愿者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有的是作家、企业家、医生、退休公务员,现在志愿者主要是相关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生。他们的名字、哪一年来的、来自哪里,我都记得,微信也都有加,我们之间也有互动。”

来自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美国志愿者康妮是和他相处时间最长的志愿者。还有一位浙大毕业的河南籍志愿者也让丁鹏印象深刻,“他帮助我认识了许多岛上的鸟类。在鸟类迁徙季节,岛上有很多鸟,我一开始对它们并不熟悉,是他带我认识的;在摄影方面,我最初只会用自动挡拍照,也是跟着他学习的。”

2023年,有两位“95后”女生韩臻和赵子梦也是驻岛志愿者,每天她们要前往监测点做记录。两个多月过去,记录环志的本子上写得密密麻麻。虽然晒黑是不可避免的,但两个姑娘觉得值。“让同龄人知道,浪漫的不是海岛,是物种延续。”

保护力量还跨越了国界。2025年7月17日,“守护‘神话之鸟’・共续国际志愿情”活动在象山启动,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泰国、韩国、中国的鸟类保护民间组织代表以及加拿大、土耳其的在甬国际志愿者代表共同签署了《717守护“神话之鸟”国际志愿保护合作备忘录》。

图片7(4).png

国际志愿服务宁波交流会圆桌研讨会现场

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延续:

“如果重来一次,你还会上岛吗?”

十三年的守护结出了硕果。从2012年不足30只,到如今全球数量已超过200只;从最初的招引试验,到如今累计孵化214只雏鸟,占全球繁殖总量80%以上——中华凤头燕鸥种群正在稳步恢复。

2022年11月9日,中华凤头燕鸥入选《中国水鸟保护十佳案例》,象山经验被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列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最佳实践”。

更令人惊喜的是,“神话之鸟”还成为象山的城市IP,带动了一条绿色产业链的发展。丁鹏说:“中华凤头燕鸥为地方带来了良好的综合收益,因为这个鸟,象山在中国和世界的知名度也提升了,来考察、志愿服务、旅游的人也多了,‘绿水青山’真的可以变‘金山银山’。”

因为出色的工作,丁鹏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肯定,连续荣膺“浙江好人”、“宁波市道德模范”、“宁波市劳动模范”并获“最美浙江人·浙江骄傲”提名表彰;入选“第十五届宁波市优秀青年”、“宁波市突出贡献青年”,“浙江省道德建设突出个人”等。

其孤岛守护事迹先后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新社、《中国日报》、浙江卫视等三十余家央媒及省级主流媒体深度报道。

“荣誉属于集体,作为个人来讲,大家在社会上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只是岗位不同而已。”丁鹏谦虚地说,“我们那边条件确实艰苦一些,保护了一个明星物种,也算是沾了鸟的光,社会关注度高一点,仅此而已。”

图片8(1).JPG

燕鸥集群

“如果回到10年前,让你重新选择职业,你还会选择做这份工作吗?”面对这个问题,丁鹏沉默了几秒钟,然后笑着说:“会!只是2013年那个夏天,我会记得带剃须刀、记得和领导申请一台空调,或者我们可以想办法把居住条件再改善一下,把工作做得更好、更轻松、更快乐。不管条件如何,只要还能为地球多留下一只‘神话之鸟’——我,还是会上那条船。”

如今,丁鹏已从当年那个23岁的小伙,成长为象山县自然保护地管理中心副主任。他的职责范围也不再仅限于韭山列岛,还要负责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花岙岛国家级海洋公园等多个保护区的综合管理。

白天上山下海,晚上回到办公室处理公务,成为丁鹏新的日常;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海洋和山林的净土,保护好野生动植物们的生长乐园,成为他新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