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课堂扎根乡野:宁波林业园艺学会以研学实践播撒生态与乡土之种
八月的宁波乡村,绿意盎然、生机勃发。在宁波市林业园艺学会开展的“关工助力乡村青少年成长成才行动”项目推动下,两场别开生面的自然教育研学活动先后走进田间地头与山水村落,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自然肌理、感知乡村脉动,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一、山水村落中的“生态实践课”:从溪流嬉戏到责任担当
8月30日,鄞州区惠风书院的小记者团队走进被誉为“宁波香格里拉”的雁村(童夏家村),在村CEO周恩斌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场“山水人文”交织的自然探索。这座被称为“森林氧吧”的村落,以清澈溪流、茂密林木和哲学壁画,构成了自然教育的天然教材。
乡村CEO周恩斌与小记者们
沿溪而行时,潺潺水声与鸟鸣交织成自然的乐章,孩子们忍不住赤脚踩入浅溪,在嬉戏中感受“流水不腐”的生态活力。在休闲凉亭的专访中,周恩斌的话让自然教育有了更深维度:“我们最宝贵的资源是绿水青山,保护它,就是守护乡村的未来。”他邀请孩子们参与环保实践——捡拾溪边垃圾、录制村史名人名言二维码、担任小导游,让“保护自然”从理念变为行动。
周恩斌为小记者们介绍雁村历史
青年导演陈彦全的分享则打开了另一扇窗:“雁村的山水是鲜活的创作素材,自然与人文的融合,让这里成为艺术与生活的栖息地。”这番话让孩子们意识到,乡村的自然之美,还能孕育文化与创意。活动尾声,小记者们在风堇谷溯溪时,望着见底的溪水与岸边的绿意,纷纷表示:“要像守护自己的玩具一样守护这片山水。”
青年导演陈彦全与小记者
二、蘑菇农场里的“微观自然课”:从菌丝世界到乡土情怀
8月23日,16组小记者亲子家庭走进青年农创客柴安琪创办的还巢蘑菇农场——这座宁波首家以食用菌为主题的户外研学基地,开启了“小蘑菇大梦想”主题实践。作为市林业园艺学会重点帮扶的市级自然教育基地,农场将“农趣、山野”等自然场景与知识科普、动手实践相结合,打造了独特的自然教育课堂。
青年农创客柴安琪与小朋友们
活动由“蘑菇小课堂”开启,老师用生动言语揭开食用菌的神秘面纱:从菌丝如何在培养料中蔓延,到现代化温控技术如何模拟自然生长环境,孩子们的好奇心被层层激发,争相抛出“蘑菇会结果吗?”“菌丝为什么是白色的?”等探索之问。随后的实践环节更让课堂知识落地——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孩子们走进恒温菇棚,小心翼翼采摘成熟的平菇、香菇,指尖触碰菌盖的温润质感,让“收获”有了具象的温度;而亲手制作菌包时,将培养料装袋、接种菌种的细致操作,则让他们体会到“一粒菌种到一簇蘑菇”背后的自然智慧与农业辛劳。
蘑菇小课堂
退役军人返乡创业的柴安琪,以农场主身份与孩子们分享了他的乡土情缘:“小时候在山里采蘑菇的记忆,让我退伍后选择回到乡村。这里的土地藏着无限可能,就像蘑菇在黑暗中也能努力生长。”他的话让孩子们明白,乡村不仅有自然之美,更有奋斗的舞台。一位家长感慨:“孩子带回去的不只是蘑菇和菌包,更是对‘家乡物产’的自豪感和对未来乡村绿色产业的憧憬。”
农创客柴安琪接受小记者采访
三、自然教育播撒种子:让青春力量扎根乡村
从雁村的山水生态实践,到蘑菇农场的微观生物探索,宁波市林业园艺学会的“关工助力”行动,以自然教育为纽带,让青少年在“看、听、做、思”中建立起与乡村的情感联结。在两场活动中,孩子们不仅学到了食用菌栽培、生态保护等知识,更深化了“用双手让家乡变美”的责任感。
这些在乡野间种下的“自然种子”“乡土情怀”,终将在未来生根发芽。当青少年以知识为锄、以热爱为肥,在乡村振兴的土地上躬身实践时,宁波的乡村,必将绽放出更蓬勃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