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鄞州区投创地段(YZ02)控制性详细规划》已获市政府批准,现依法予以公布。
01、总则
1.1规划目的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进一步深化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所确立的发展目标,明确本编制区未来发展方向及策略,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更好地协调各专业、各部门的需求和规划管理的要求,特编制本控制性详细规划。
1.2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01;
(2)建设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GB50180-93;
(4)《宁波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4.10;
(5)《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2014年修订);
(6)各类专项(专业)规划;
(7)《宁波市工业园区布局规划》;
(8)《宁波鄞县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9)涉及城市规划建设的其它法律法规;
(10)其他相关的标准规范及规划文件等。
1.3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西起甬台温高速公路,南至鄞县大道,东到甬台温铁路,北靠杭甬高速公路;规划范围约8.92平方公里。
1.4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基准年为2011年,年限是2014-2020年。
1.5规划成果
本规划成果包括法定文件、技术管理文件和附件三大部分。法定文件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定控制内容,包括法定文本和法定图件;技术管理文件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技术控制内容,包括技术管理文本、图纸和图则;附件是对规划内容和规划过程的必要补充和说明,包括规划编制与修改情况说明等。
1.6法律效力
本规划经宁波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生效,并自公布之日起实施。本规划由宁波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1.7其他规定
技术管理文件的所有内容应遵循法定文件的规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施应遵守《宁波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规定》。
02、功能定位、发展目标、控制规模和规划结构
2.1功能定位
规划基于现状分析及工业区未来发展方向和产业分析确定本地段功能定位。
规划区定位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园区产业布局,注重园区生态环境、园区企业配套、商务活动及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即形成以一类工业与新兴产业为主,融各类服务设施于一体的生态创意型都市工业区。
2.2发展目标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调整和优化工业产业布局,培育企业集群,形成产业规模优势,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促进我市工业经济本质的提高的同时实现量的扩张新跨越,未来鄞州区的工业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应走“集约化、环境化、效益化”的道路, 并处理好与周边城市功能区的相互关系,确保城市综合功能的整体协调性。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打造工业转型示范园,形成先进制造业集聚带和新兴产业集聚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3控制规模
本规划范围可容纳规划人口1.95万户、约5.08万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825.86公顷,(不包括水域面积58.87公顷),占总用地的 92.50%,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约162.57㎡。
2.4规划结构
本片区规划结构可以概括为““一心、两轴、两带、多组团””构成的空间结构框架。
03、控制单元
3.1控制原则
控制单元提出总量控制、分量平衡、弹性开发的控制原则。通过严格控制单元建设总量,来控制整体的开发强度,而单元内各地块分量允许突破并相互平衡,由此来增加地块的开发弹性。
3.2单元划分
结合行政街道和社区界限范围、天然的地理界限如河流、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功能内在关联性、土地使用性质的同一性、主次干道围合的街坊、合理的交通分区等因素来划分控制单元。
依据上述原则,规划将本规划区划分为6个控制单元,单元编码为YZ02-01至YZ02-06。
3.3控制内容
控制单元的强制性内容包括控制单元的主要用途、居住人口控制规模、总建设容量、公园绿地面积、配套设施控制要求等。
本编制区的总建设容量930.74万平方米。在建设过程中,每个控制单元的控制容量不得突破。
04、用地规划
4.1居住用地
规划居住用地142.47公顷,占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的17.25%,人均居住用地28.04平方米。其中二类居住用地90.61公顷,B+R商住用地28.60公顷, R+B商住用地23.26公顷。
规划居住人口1.95万户、约5.08万,人每个基层社区分别为2000~15000人不等。
新开发的居住区应以开发多层住宅为主。
4.2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规划公共设施按标准社区级服务中心-基层单元社区级服务平台二级配置,既层级配置相应的公共设施,又为居民就近享用各级公共设施。
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10.11公顷,占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的1.29%,人均公共设施用地1.99平方米。其中行政办公用地1.42公顷,中小学用地5.68公顷,医疗卫生用地0.84公顷,社会福利用地2.20公顷,宗教用地0.50公顷,
规划对现状公共设施用地进行整合,集约用地。规划公共设施按街道社区级-基层社区级二级配置,增强公共设施布局结构。
4.3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规划商业服务业用地76.89公顷,占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的9.31%。人均公共设施用地15.13平方米。其中商业用地68.32公顷,商务用地2.58公顷,商业商务混合用地2.73公顷,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0.67公顷,其他服务设施用地0.96公顷。
4.4工业用地
工业用地合计208.81公顷,其中工业研发用地66.24公顷,一类工业用地142.57公顷。
4.5绿地与广场用地
绿地与广场用地221.02公顷,占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的26.76%。其中公园绿地52.59公顷,防护绿地168.43公顷。
4.6水域
规划水域面积58.87公顷。
05、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5.1配套原则
根据城市社区管理和空间布局体系,城市社区配套设施遵循“分级配套,共建共享;分类实施,公益优先;因地制宜,弹性指导”的原则。
5.2配套要求
本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按配套类别进行标准社区级服务中心-基层单元社区级服务平台级进行分级配置。
标准社区级必须配建小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体育建设场地、菜场、超市、标准社区服务中心各项设施。基层社区级必须配建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站、文体活动站、社区服务站、社区居委会、社区警务室、居家养老服务站、社区市民学校等各项设施,有条件可以集中建设形成基层社区中心。
06、绿地及公共开放空间规划
6.1绿地系统
规划利用沿河绿带增加滨江绿地、小公园、街头绿地,提供居民就近散步、健身和休憩。规划绿地与广场用地221.02公顷。
规划利用大洋江北侧以及中塘河南侧绿地,以软质景观为主,并配有必要的活动场地和健身休闲设施,以方便居民或游客驻留和活动。
6.2水体系统
规划水域面积58.87公顷。增强基地的水网系统;为丰富的户外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创造高品质的水岸生活与休闲娱乐环境;协助建立各分区的独特个性;有助城市防洪排涝。
本区沿河空间应公共开放,形成连续的游憩绿道。内部河流:河岸两侧形成居住区水岸休闲绿地。规划区内河流形成环网:形成富有层次变化的沿河的街道景观。
6.3公共开放空间系统
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公共活动的聚集点。本区公共开放空间主要有两个层次,开放空间廊道和重点开放空间。开放空间廊道包括游憩绿道和特色商业街;重点开放空间包括重要公共设施的开敞空间和主要公园。
6.3.1开放空间廊道
(1) 行人游憩步道:通过河网沟通,沿河空间应公共开放,形成连续的游憩绿廊,宽10米,有利于组织步行系统,并连接各公园和公共服务设施,方便园区职工工作休息,居民生活和健身。
(2) 滨河开放空间:强化园区内滨河开放空间渗透,结合绿地形成局部开放空间节点。
6.3.2重点开放空间
(1) 沿甬台温高速公路南侧绿化带开放空间:充分利用绿化带设置休闲公园,方便园区职工及周边居民生活休闲健身。
(2) 大洋江北侧滨水开放空间:结合大洋江景观优势,合理规划江北侧绿地,通过场地空间和景观的有机组织,创造优良的休闲环境。
(3) 福庆路、富强路、启明路、中塘河围合区域形成块状社区绿地,供居民及企业职工休闲游憩。
6.3.3一般开放空间
主要指街头绿地,以软质景观为主,并配有必要的活动场地和健身设施,以方便居民或游客驻留和活动。
6.4慢行系统
组织公共开放空间的步行系统,形成完整的步行空间体系,有助于公共空间及配套设施的连结,并为居民提供散步健身游憩的步行空间。
沿河空间提供连续的林荫游憩步道,并连接各公园绿地和公共服务设施,方便居民生活。
游憩步道应设有独立的铺装、成茵的绿林、方便的座憩设施等。
机动车道均应设人行道,交叉路口清晰标示地面人行过街通道,较宽路幅有中央绿带的道路应设置“安全岛”,人行道应设盲道和无障碍通道。
07、道路交通规划
7.1道路等级
本次路网规划将路网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个等级。
(1)快速路
世纪大道南延段:鄞州区南北向快速通道,结合甬台温高速布设,设计车速80km/h。
(2)主干路
福庆路:红线宽度68m,设计时速60km/h;
鄞县大道:红线宽度50m,设计时速60 km/h;
诚信路(甬台温高速公路—下应北路):红线宽度36m,设计时速60 km/h;
诚信路(下应北路—甬台温铁路):红线宽度54m,设计时速60 km/h;
金达路:红线宽度44m,设计时速60 km/h。
(3)次干路
金源路(甬台温高速公路—福庆路):红线宽度42m,设计车速40 km/h;
金源路(福庆路—甬台温铁路):红线宽度24m,设计车速40 km/h;
富强路(福庆路—甬台温铁路):红线宽度36 m,设计车速40 km/h;
富强路(下应北路—福庆路):红线宽度26 m,设计车速40 km/h;
下应北路:红线宽度28 m,设计车速40 km/h;
北斗路:红线宽度28 m,设计车速40 km/h;
紫城路:红线宽度28 m,设计车速40 km/h;
启明路:红线宽度26 m,设计车速40 km/h。
(4)支路
规划充分利用现有支路,根据地块开发需要,尽可能加密贯通支路,提高支路系统的可达性和连通性。红线宽度为12-24m,设计车速20-30 km/h。
7.2道路交叉口
本规划区范围内交叉口结合片区域交通需求以及交通运行要求,对主要交叉口进行拓宽渠化,合理控制规划区道路交叉口交通组织形式,保障交叉口交通安全与交通顺畅。
7.3公共交通
(1)轨道交通线路及站点分布规划
根据相关规划,轨道5号线经过本区。轨道5号线在鄞县大道与下应北路交叉口附近设下应站(暂定名),在金达路与金源路交叉口设金源路站(暂定名),在金达路与富强路交叉口设富强路站(暂定名)。
(2)公交首末站规划
本次共规划3处公交首末站,分别位于诚信路与紫城路交叉口西北角(现状保留)、福庆路与北斗路交叉口西北角、福庆路与金源路交叉口西北角。
7.4交通设施
(1)社会停车场库
规划区布置公共停车场(库)3处,分别位于紫城路与金源路交叉口西北角、鄞县大道轨道站点东北角、富强路与启明路交叉口东北角,均结合绿地设置,共规划停车位350个。
(2)加油加气站
规划区布置加油加气站2处,分别位于诚信路与下应北路交叉口西南角、福庆路与北斗路交叉口西北角。
08、防灾规划
8.1防洪排涝
8.1.1设防标准
防洪标准:近期按100年一遇设防,远期按200年一遇设防;
治涝标准:城区,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当天排出不受淹。
8.1.2河网规划
按规划要求予以拓宽、疏浚。地段规划河道兼有景观和排涝功能,规划沿河绿带宽度按相关规范要求执行。
8.2消防
8.2.1消防站的设置
规划设置1处标准型普通消防站。
8.3抗震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的规定,本区地震动参数为0.05g(Ⅵ度)。
8.4人防
8.4.1建设要点
对城市中供水、供电、交通枢纽、通信枢纽、桥梁等设施和重要的工矿企业、科研机构所在地,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并制定应急抢险抢修方案。
城市布局中应控制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容积率、道路宽度和广场、绿地等指标的确定与控制,应能保证紧急情况下人员与物资的疏散。
新建民用建筑和人流集散较多的建筑物等地,应按有关规定修建具有一定防护能力、平战两用的地下工程。
必须按照规定修建防空地下室。
8.4.2人口疏散路线规划
鄞县大道作为市级规划疏散干道;金达路、福庆路、诚信路等作为本区的区内疏散路线。
规划在本区内结合绿地广场均衡设置5处集结点。
8.4.3人防警报设施规划
本区设置4处固定式人防警报设施。
8.5地质灾害防治
规划区域为地面沉降次重点防护区。
对于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护区,应控制地下水开采量,严格执行地下水开采审批制度,建立健全地下水位、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开展工程性地面沉降监测和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