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zgj.ningbo.gov.cn/col/col1229036914/index.html /col/col1229036915/index.html /col/col1229045708/index.html /col/col1229045918/index.html

宁波市海曙区凤岙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批后公布)

发布时间:2019-07-18 来源: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海曙分局 【 字号: 保护色:

《宁波市海曙区凤岙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于2019年5月22日获得了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复,现将规划主要内容公布如下:

1、总则

1.1 规划编制目的

凤岙村是2014年公布的宁波市第二批市级历史文化名村。凤岙村自宋代即有居民沿凤岙溪而居,清乾隆年间形成了著名的农村集市“凤岙市”。民国时期“西乡凤岙市”与“东乡韩岭市”已经成为宁波市农村地区重要的商贸中心。然而,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变迁以及村庄发展的空间演进,凤岙村逐渐呈现出“物质衰败、活力不足、配套不完善”的现实困境,并开始危及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村庄历史风貌特色的延续。为进一步保护村庄历史风貌特色,恢复村庄活力,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特编制《宁波市海曙区凤岙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1.2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包括村域和村庄两个空间层次,村域范围即凤岙村行政管辖范围,重点规划范围为延爽亭等五处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周边自然环境构成的区域。村庄范围为凤岙老街及其周围传统民居聚集的区域。(详见附图1与附图2)

2、保护目标与发展策略

2.1 保护目标

(1)将凤岙村建设成为甬西地区乃至宁波市重要的历史文化展示窗口。

(2)恢复村庄活力,提高村庄的历史、文化、环境及社会的综合效益,实现村庄的可持续发展。

(3)保护村庄历史环境,充分挖掘村庄的文化内涵,将历史文化的保护、历史风貌的恢复与保护更新结合起来,提高村庄的综合品质。

(4)协调村庄与周边区域的功能和风貌关系,实现村庄与横街镇的整体发展。

2.2 发展策略

(1)恢复历史资源:保护历史街巷和历史风貌,修复历史文化遗存,整治水系结构,恢复历史要素的风采。

(2)激活功能服务:延续并优化村庄内部功能布局,完善的旅游、休闲与生活配套,对重要建筑赋予新的功能,以激发村庄活力。

(3)连接交通路径:梳理村庄内部街巷交通结构,优化旅游与生活路径,连接城市交通,连接开放空间,连接内外旅游资源,实现村庄与周边环境的渗透与互动。

(4)塑造品牌形象:对空间节点进行环境整治,丰富绿化配置,提升景观环境,并通过活动策划丰富空间的内容,塑造成为浙东鄞西历史文化名村新地标。

3、价值特色

(1)历史价值

凤岙老街于民国时期作为“西乡凤岙市”,在当时甚是繁华。凤岙老街传统建筑群,是集明代、清代、民国时期建筑风格至今保留较完整的古建筑群,古韵依然。因此,村庄因其悠久的历史和保留较完整的古建筑群而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2)艺术价值

村庄保留的传统空间格局,具备典型的甬西传统村庄的空间肌理,街巷肌理特征鲜明,注重院落的围合、街巷结合的街巷院特征,以及呈“双街临河、前街后河”的风貌格局而具有较高的景观艺术价值。以典型甬西建筑符号特征的山墙记载了甬西建筑的雕刻艺术,甬西建筑古朴、特色鲜明,因此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3)文化价值

村庄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生活气息与乡土文化浓厚,集中体现了宁绍民俗文化和鄞西商贸文化,是村庄生活原形的活载体和民俗民风的真实写照。村域历史人物如庆历五先生、甬上第一庄园、名仕水鸿飞、巨商周莲塘等体现了凤岙的名人文化。村庄T型水系具有货物运输、服务居民日常生活的作用,集中体现了宁波市乃至甬西地区特殊的水乡文化。村域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等民间信仰类型多样,因此宗教文化对当地居民产生了较强的精神意义和认同感。

(4)科学价值

村庄整体布局和建筑修建因地制宜,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村庄营造技术。同时,T字型水街格局体现了传统水运生活方式,是传统交通运输技术的集中体现。另外,甬西民居建筑采取特殊的木结构、砖木结构等结构形式,以及屋顶、山墙、门窗、柱础及其雕刻工艺等,体现了甬西地区建筑独特的营造技术,折射出甬西地方建造技术的历史发展和变迁过程。

(5)经济价值

凤岙村作为市级历史文化名村,是宁波市域范围内古村庄旅游类型的旅游资源,若对其进行适量挖掘和开发利用,纳入全市旅游路线的一个景点,将实现其旅游开发价值。另外,村庄周边的农田经若过改造利用,能生产各类农作物,也是重要的农业经济资源。因此,凤岙村具有一定的旅游开发价值和农业经济价值,故而具有经济价值。

4、保护范围

4.1 核心保护范围

核心保护范围为由凤岙老街及其两侧建筑、环境构成的区域。其中,建筑包括周莲塘庄屋、益泰钱庄等2处文物保护单位及老街两侧历史建筑(推荐),该区域占地面积共约4.05公顷。

具体范围为:西以凤岙溪为界,东以凤南一弄为界,北以后墙北弄为界,南以庄南新村为界(四至范围详见保护区划图)。(详见附图2)

4.2 建设控制地带

建设控制地带位于核心保护范围以外对核心保护范围风貌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即西村和东村组成的街坊且由四周城市道路围合的区域,具体范围为:东以规划的环镇西路为界,南以规划的纬七路为界,西以规划的横西路和南塘河为界,北以规划的纬六路为界,占地面积共约20.37公顷。(详见附图2)

5、整体风貌与空间格局的保护

保护村庄与南塘河、凤岙溪及周边山体(包括凤凰山)、村庄西侧农田间的空间格局关系,留出村庄西部入口与西侧农田视线通廊,保护村庄整体空间格局,维护村庄历史风貌特色。严格控制村庄的历史风貌,保持村庄整体风貌的协调。

6、街巷空间的保护

维持现有的街巷格局,包括街巷的走向、宽度及其与街巷两侧建筑高度的比例,延续街巷肌理。重点保护凤岙中街、凤岙上街两条主要历史街道,以及与两条街道连接的22条主要历史弄堂,包括中街一弄、中街二弄、新村南弄、后墙南弄、凤东一弄、凤东二弄、凤东三弄、凤东四弄、凤北一弄、凤北二弄、凤北三弄、凤北四弄、凤北五弄、凤北六弄、凤北七弄、凤南一弄、凤南二弄、凤南三弄、凤南四弄、凤南五弄、凤南六弄、凤南七弄、凤南八弄。

7、历史文化遗存保护

以原真性、完整性保护为前提,以保护文物保护单位(点)、历史建筑(推荐,后同)、传统风貌建筑为重点,以完善基础设施和安全设施为保障,以延续村庄历史风貌和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为保证文物保护单位(点)、历史建筑与传统风貌建筑在保护修缮上的原真性和科学性,应由取得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的单位进行施工。(详见附图3)

对保护范围内建筑物类型、建筑质量、建筑破损程度、保护价值进行分类,采取保护修缮、维修改善、整治维护、整治更新、拆除等五种保护方式。(详见附图4、附表1、附表2)

7.1 保护修缮

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所有文物保护单位(点)进行严格保护。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和“修旧如故,延年益寿”的原则。

保护修缮具体措施如下:

① 遵循“不改变原状”的原则保持原样;

②对于文物保护单位破损腐朽的局部构建,应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进行修复。

7.2 维修改善  对具有较高价值的历史建筑进行维修改善,这部分历史建筑集中分布在凤岙老街两侧。根据档案资料保持建筑原有的高度、体量、外观形象及色彩等。具体措施如下:

①建筑的立面、结构体系、基本平面布局和有特色的内部装饰不得改变;

②复原破损的历史建筑构件;

③对于破损腐朽的建筑,应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进行修复。

7.3 整治维修

外观质量较好、能够反映甬西传统风貌和甬西特色的传统风貌建筑,采取整治维修的方式予以保护。该部分建筑主要分布在规划区南部和北部生活片区,共72处。

应在不改变外观风貌的前提下,对其不符合当地传统建筑特色的构件进行改进,调整、完善建筑的内部布局和设施,以满足建筑功能的正常使用。

整治维修具体保护措施包括更换破损构件,恢复建筑色彩与装饰,保持建筑的原有体量,层数控制以建筑现状层数为准。在保护历史风貌完整性的基础上改善建筑内部功能和设施,改善生活条件。根据建筑的破损程度和原风貌特征,可以分别进行以下内容的修复工作:

①整治建筑立面,修复破损构件;

②改造内部设施,增加卫生间等生活设施;

③调整内部空间布局;

③安装消防栓,配置消防器具。

7.4 整治更新

除了文物保护单位、文物点、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以外的建筑,应采取整治更新的保护方式。主要是针对村庄内对传统风貌有冲突和造成严重破坏(或为危房)的建筑,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取整体改建或立面装饰的改建方式,以保持村庄风貌的协调统一。

①整体改建

整体改建以甬西传统建筑风貌为主。建筑的体量、层数、屋顶形式、立面形式、装饰和色彩必须与邻近建筑相协调,与村庄统一的立面形式相协调。建筑改建设计方案的建筑材料的外观上必须采取甬西传统的建筑材料,内部允许采用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建筑材料。

对于在建筑高度、形式、立面材料、色彩等方面与村庄整体风貌有较大冲突的其他建筑,应根据其具体情况和规划要求采取降层、立面整治等措施,使其与村庄整体风貌协调。

对于破损极其严重、质量较差并且具有一定风貌的危房建筑,可保留具有风貌价值的部分墙身或风貌符号,按照传统风貌建筑的标准进行原址整治、改建。

②立面装饰

平屋顶改坡屋顶,增加瓦屋面或挑檐,瓦屋面按传统方式铺设。

现有清水砖墙或水泥抹面应更换为传统材料,大面积的墙面须按传统立面划分形式用传统色彩加以划分。用传统材料按传统式样对现代形式的门窗加以改造,注意门窗格子的比例划分以及竖梃、边框的交接方式。

7.5 拆除

对严重影响村庄传统风貌和功能的建筑如企业单位的现代建筑等进行拆除,并根据功能发展需求在拆除后的空间基础上新建。另外,由于东部和西部城市主干道建设和南塘河拓宽的要求,也需要对部分现状建筑进行拆除。

8、环境要素保护

重点保护村庄有历史意义和传统特色的典型风貌建筑(包括材料、色彩)、街巷空间格局、街巷肌理、标志性空间(包括河埠头、滨水码头、转折空间等)、古桥、古树名木、村庄西侧农田景观、周边自然山体生态环境以及特殊观景点。

9、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重点保护村庄原有的甬西民风民俗,进一步传承宁绍文化、浙东民俗文化、甬西商贸文化、水运文化、宗教文化,保护村庄非物质文化如甬剧、舞龙、朱金木雕、青金团等。

10、总体功能定位

本次规划将凤岙村定位为:延续村庄传统居住生活,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为核心,发展集居住、商贸、文化展示、旅游体验、休闲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历史文化名村。(详见附图5)

11、支撑系统规划

11.1 公共服务设施

公共设施主要为社区生活和旅游提供配套服务,社区生活公共设施包括行政办公、文化活动、体育健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商业设施、公共厕所、垃圾收集等七类。根据《宁波市海曙区横街镇总体规划》和《横街镇“1+3+X”村庄布局体系规划》确定了凤岙村2020年居民人口为2000人,参照依照《村镇规划标准(GB 50188-93》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年版)》,本规划确定社区生活公共设施如下:

规划3班幼儿园一处;扩建凤岙小学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规模为18班(原为11班,增加7班);行政办公设施包括东村村委会(改建)、西村村委会(保留)、凤岙居委会,其中凤岙居委会与东村村委会合设;新建社区活动中心1处、图书室兼档案馆1处;社区卫生室东村、西村各1处;配套商业设施在南部和北部生活片区沿城市道路布置,主要包括便民服务点、餐饮、银行、市场、理发店、邮政通信营业网点等;公厕按服务半径150米~300米布置,垃圾收集点按半径不大于70米布置,其中公厕服务半径核心保护范围取下限值,建设控制地带取上限值垃圾收集点按50-70米服务半径布置。考虑垃圾转运站对游客及村庄形象的影响,故安排垃圾转运站在环境协调区的外围,规划区不宜考虑。

11.2 道路交通

(1)对外交通规划

村庄对外交通主要包括鄞县大道以及位于规划区东侧宁波绕城高速路。

(2)道路系统规划

1)步行系统:规划形成以T型街巷为主要骨架的网状街巷步行系统,街巷步行道包括凤岙中街、凤岙上街、中街一弄、中街二弄、后墙北弄、后墙南弄、凤东一弄、凤东二弄、凤东三弄、凤东四弄、凤北一弄、凤北二弄、凤北三弄、凤北四弄、凤北五弄、凤北六弄、凤北七弄、凤南一弄、凤南二弄、凤南三弄、凤南四弄、凤南五弄、凤南六弄、凤南七弄、凤南八弄等历史街巷与回字型滨水步行道。并在村庄南北部分别设置一条以步行为主兼具消防车道和部分货运功能的道路,共同构成规划的主要步行体系。保证村庄内部步行系统与周围城市道路的有机联系。

车行系统:以环镇西路(调整后)、横西路(调整后)、纬六路、纬七路等为城市干路,凤岙村城镇生活性道路为支路,构成区域车行道路体系。

街区内道路的断面、宽度、线型、消防通道设置等均应考虑历史风貌保护的要求。

2)道路等级

城市干路(含主干道和次干道):24米=4米+16米+4米 ;

城市支路:12米=2米+8米+2,9米=1米+7米+1米;

社区内部主路:6米。

步行道:步行主干路(可通消防车):4米;

步行主干路(不可通车):2~4米;

步行次干路:1.5~2米。

3)静态交通系统规划

核心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不得修建大型停车场,但可允许建设控制地带建设小型地下停车库,地下停车库出入口的设置除满足道路交通设计规范外,还不得影响沿街立面风貌。为满足村庄停车需求,除在建设控制地带内建设地下停车库外,可允许在环境协调区内地块考虑停车设施解决建设控制地带内停车位不足。沿凤岙溪及南塘河外侧设置地下停车库,沿横西路及环镇西路设置小型地面停车场,总停车位约107个。

11.3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包括给水、排水、供电、电信、燃气、热力工程规划,在规划范围内按其规范要求进行合理布局。

11.4 防灾规划

防灾规划包括防洪、消防规划、防震规划、防雷规划,在规划范围内按其规范要求进行合理布局和控制。

附图1: 规划范围图




附图2: 保护区划图




附图3:文物建筑控制导则




附图4:建筑分类保护图




附图5:用地规划图


附表1:村庄文物保护单位核心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控制一览表

序号

文物单位

级别

类别

时代

保护范围

规划展示

利用意向

核心保护范围

建设控制地带

1

周莲塘庄屋

区级

古建筑

清末民初

建筑主体范围

核心保护范围外10米

文化展示体验

2

益泰钱庄

区级

古建筑

民国

建筑主体范围

核心保护范围外10米

文化展示体验

      

附表2:重要建筑及其保护方式一览表

保护整治方式

序号

名称或地址

建造时代

结构材料

建筑层数

使用功能

现状条件

备注

保护修缮

1

周莲塘庄屋

晚清

穿斗式木结构

一层

居住

质量较好

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2

益泰钱庄

民国

穿斗式木结构

二层

银行

质量较好

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3

凤岙市行宫

民国

穿斗式木结构

一层

祭祀

质量较好

文物点

4

袁氏民居

清代

穿斗式木结构

二层

居住

质量较好

文物点

5

胡家民居

清代

穿斗式木结构

一层

居住

质量较好

文物点

6

张天房民居

清代

穿斗式木结构

二层

居住

质量较好

文物点

7

李裕泰南货店

民国

穿斗式木结构

二层

居住

质量较好

文物点

8

后墙南弄10号民居

民国

穿斗式木结构

二层

居住

质量较好

文物点

9

董万茂贳器店旧址

民国

穿斗式木结构

二层

商业

质量较好

文物点

10

天生堂旧宅

民国

穿斗式木结构

二层

居住

质量较好

文物点

11

咸丰杂货店旧宅

民国

穿斗式木结构

二层

居住

质量较好

文物点

12

西村大桥弄8号

民国

穿斗式木结构

二层

居住

质量较好

文物点

13

天生堂民居

民国

穿斗式木结构

二层

居住

质量较好

文物点

14

后墙北弄17号

民国

穿斗式木结构

二层

居住

质量较好

文物点

15

王忠泰花袄店旧址

民国

穿斗式木结构

二层

婚庆店

质量较好

文物点

16

汪家民居

民国

穿斗式木结构

一层

居住

质量较好

文物点

17

施家民居

民国

穿斗式木结构

二层

居住

质量较好

文物点

18

凤北六弄民居

民国

穿斗式木结构

一层

居住

质量较好

文物点

19

凤北四弄民居

民国

穿斗式木结构

二层

居住

质量较好

文物点

20

凤北五弄民居

民国

穿斗式木结构

二层

居住

质量较好

文物点

21

南塘新村北弄民居

民国

穿斗式木结构

二层

居住

质量较好

文物点

22

凤南六弄民居

民国

穿斗式木结构

一层

居住

质量较好

文物点

23

凤南三弄1-12号

民国

穿斗式木结构

二层

居住

质量较好

文物点

24

凤南二弄1-30号

民国

穿斗式木结构

二层

居住

质量较好

文物点

25

凤南一弄民居

民国

穿斗式木结构

二层

居住

质量较好

文物点

26

张家民居

民国

穿斗式木结构

二层

居住

质量较好

文物点

维修改善

27

凤岙上街5号

民国

一层

商业

较好

历史建筑

28

凤岙上街6号

民国

一层

居住

较好

历史建筑

29

凤岙上街7号

80年代后

一层

居住

较好

历史建筑

30

凤岙上街12、14、16、18、19、20号

民国

二层

居住

较好

历史建筑

31

凤岙上街27号

新中国成立后至80年代

二层

居住

较好

历史建筑

32

凤岙上街29、31号

80年代后

二层

居住

较好

历史建筑

33

凤岙上街40、42号

民国

二层

居住

较好

历史建筑

34

凤岙上街46、51、53号

民国

二层

居住

较好

历史建筑

35

凤岙上街57号

民国

一层

居住

较好

历史建筑

36

凤岙上街41、42、45、52号

民国

二层

居住

较好

历史建筑

37

凤岙中街4号

80年代后

二层

居住

较好

历史建筑

38

凤岙中街5、6、8、10、12、14、16、18号

民国

二层

居住

较好

历史建筑

39

凤岙中街3、7、9、11、13、15、17、19、21号

民国

二层

居住

较好

历史建筑

40

凤岙中街24号

民国

二层

居住

较好

历史建筑

41

凤岙中街25号

80年代后

二层

居住

较好

历史建筑

42

凤岙中街26号

民国

二层

居住

较好

历史建筑

43

凤岙中街20、27、28、30、33、35号

民国

二层

居住

较好

历史建筑

44

凤岙中街41、42、43号

民国

二层

居住

较好

历史建筑

45

凤岙中街32、34、36、38、46、47、48、49、54号

民国

二层

居住

较好

历史建筑

46

凤岙中街51、52号

民国

二层

居住

较好

历史建筑

47

凤岙中街57号

80年代后

一层

居住

较差

历史建筑

48

凤岙中街58号

民国

二层

行政管理

较好

历史建筑

49

凤岙中街59号

80年代后

二层

居住

历史建筑

50

凤岙街1、2号

民国

二层

居住

较好

历史建筑

51

凤岙街4号

民国

一层

居住

较好

历史建筑

52

凤岙街9号

民国

二层

居住

较好

历史建筑

53

凤岙街31、32号

民国

二层

商业

较好

历史建筑

54

凤岙街33、34、35号

民国

二层

居住

较好

历史建筑

55

凤岙街43号

民国

二层

商业

较好

历史建筑

56

凤岙街41号

民国

二层

居住

较好

历史建筑

57

凤岙街46、47、48、49、51、53号

民国

二层

居住

较好

历史建筑

58

凤岙街65号

新中国成立后至80年代

二层

居住

较好

历史建筑

59

凤岙街67号

民国

二层

居住

较好

历史建筑

60

凤岙街70号

民国

二层

商业

较好

历史建筑

61

凤岙街62、64、66、69、71、73号

民国

二层

居住

较好

历史建筑

62

后墙北弄19号

新中国成立后至80年代

二层

居住

较好

历史建筑

63

后墙南弄2-4号

新中国成立后至80年代

二层

居住

较好

历史建筑

64

后墙南弄7号

新中国成立后至80年代

二层

居住

较好

历史建筑

65

后墙南弄11号

民国

二层

居住

较好

历史建筑

66

后墙南弄12号

新中国成立后至80年代

二层

居住

较好

历史建筑

67

中街一弄2、3、4、5号

民国

二层

居住

较好

历史建筑

68

中街一弄10号

民国

二层

居住

较好

历史建筑

69

凤北七弄1号

民国

二层

居住

较好

历史建筑

70

凤北七弄5号

新中国成立后至80年代

一层

居住

较好

历史建筑

71

凤北六弄8号

民国

二层

居住

较好

历史建筑

72

凤北六弄9-12号

民国

二层

居住

较好

历史建筑

73

范家8号

80年代后

二层

居住

较好

历史建筑

74

范家13号

民国

二层

居住

较好

历史建筑

75

庄弄8号

民国

二层

居住

较好

历史建筑

76

汪协成4号

民国

二层

居住

较好

历史建筑

77

汪协成6、9号

民国

二层

居住

较好

历史建筑

78

李家墙下8、13号

新中国成立后至80年代

二层

居住

较好

历史建筑

79

李家墙下10号

新中国成立后至80年代

一层

居住

较差

历史建筑

80

南塘新村北弄22号

民国

一层

居住

较好

历史建筑

81

南塘新村北弄23号

民国

二层

居住

较好

历史建筑

82

凤南八弄1、2、3号

民国

二层

居住

较好

历史建筑

83

凤南四弄1、2、3、4、8号

民国

二层

居住

较好

历史建筑

84

凤南一弄3号

新中国成立后至80年代

二层

居住

较差

历史建筑

整治维修

85

凤岙上街2-4号

80年代后

一层

居住

较好

传统风貌建筑

86

凤岙上街8号

80年代后

一层

居住

传统风貌建筑

87

凤岙上街9号

80年代后

二层

居住

较好

传统风貌建筑

88

凤岙上街36号

新中国成立后至80年代

二层

居住

较好

传统风貌建筑

89

凤岙上街37号

80年代后

一层

居住

较好

传统风貌建筑

90

凤岙上街38号

80年代后

二层

居住

传统风貌建筑

91

凤岙上街39号

80年代后

二层

居住

传统风貌建筑

92

凤岙上街44号

80年代后

二层

居住

较好

传统风貌建筑

93

凤岙中街29、31号

80年代后

二层

居住

较差

传统风貌建筑

94

凤岙中街37号

80年代后

一层

居住

传统风貌建筑

95

凤岙中街50号

80年代后

二层

居住

传统风貌建筑

96

凤岙街3号

80年代后

一层

居住

较好

传统风貌建筑

97

凤岙街5号

80年代后

一层

居住

较好

传统风貌建筑

98

凤岙街6号

80年代后

二层

居住

传统风貌建筑

99

凤岙街7号

80年代后

一层

居住

较差

传统风貌建筑

100

凤岙街8号

80年代后

一层

居住

较好

传统风貌建筑

101

凤岙街10号

80年代后

二层

居住

传统风貌建筑

102

凤岙街44号

80年代后

三层

居住

传统风貌建筑

103

后墙北弄11号

80年代后

一层

居住

传统风貌建筑

104

后墙北弄12号

80年代后

二层

居住

传统风貌建筑

105

后墙北弄15号

80年代后

一层

居住

传统风貌建筑

106

后墙南弄1号

80年代后

二层

居住

较好

传统风貌建筑

107

后墙南弄9号

80年代后

二层

居住

传统风貌建筑

108

后墙南弄18号

80年代后

一层

居住

较好

传统风貌建筑

109

后墙南弄19号

新中国成立后至80年代

二层

居住

较好

传统风貌建筑

110

后墙南弄16、17、20号

80年代后

一层

居住

传统风貌建筑

111

后墙南弄22号

80年代后

二层

居住

传统风貌建筑

112

后墙南弄23号

80年代后

一层

居住

较差

传统风貌建筑

113

后墙南弄24号

80年代后

一层

居住

传统风貌建筑

114

后墙南弄25号

80年代后

二层

居住

较好

传统风貌建筑

115

后墙南弄26号

80年代后

一层

居住

较好

传统风貌建筑

116

后墙南弄27号

80年代后

一层

居住

较差

传统风貌建筑

117

中街一弄1号

80年代后

二层

居住

传统风貌建筑

118

中街一弄6、7号

80年代后

二层

居住

较好

传统风貌建筑

119

中街一弄8、9号

80年代后

二层

居住

较好

传统风貌建筑

120

中街一弄11号

80年代后

一层

居住

较差

传统风貌建筑

121

中街一弄12号

80年代后

一层

居住

较好

传统风貌建筑

122

中街一弄13号

80年代后

二层

居住

传统风貌建筑

123

中街一弄14、15号

80年代后

一层

居住

较好

传统风貌建筑

124

中街二弄3号

80年代后

二层

居住

较好

传统风貌建筑

125

中街二弄5号

80年代后

一层

居住

较好

传统风貌建筑

126

中街二弄10号

80年代后

二层

居住

传统风貌建筑

127

凤北六弄7号

80年代后

二层

居住

较好

传统风貌建筑

128

凤北三弄1号

80年代后

二层

居住

较好

传统风貌建筑

129

范家1号

80年代后

二层

居住

传统风貌建筑

130

范家2、3号

新中国成立后至80年代

一层

居住

较好

传统风貌建筑

131

范家4号

80年代后

一层

居住

较好

传统风貌建筑

132

范家5、6号

新中国成立后至80年代

一层

居住

较差

传统风貌建筑

133

范家7号

80年代后

一层

居住

较差

传统风貌建筑

134

范家9号

新中国成立后至80年代

二层

居住

较好

传统风貌建筑

135

范家10号

80年代后

二层

居住

传统风貌建筑

136

范家11号

新中国成立后至80年代

二层

居住

较差

传统风貌建筑

137

范家12号

民国

二层

居住

较差

传统风貌建筑

138

庄弄1、2、3、4号

80年代后

二层

居住

传统风貌建筑

139

庄弄5、10号

80年代后

一层

居住

较好

传统风貌建筑

140

庄弄7号

新中国成立后至80年代

二层

居住

较好

传统风貌建筑

141

庄弄9号

80年代后

二层

居住

传统风貌建筑

142

庄弄11号

80年代后

二层

居住

传统风貌建筑

143

汪协成1、2、3号

80年代后

二层

居住

传统风貌建筑

144

汪协成5号

80年代后

一层

居住

较好

传统风貌建筑

145

汪协成10号

80年代后

一层

居住

较好

传统风貌建筑

146

汪协成12号

80年代后

一层

居住

较好

传统风貌建筑

147

汪协成13号

80年代后

一层

居住

较差

传统风貌建筑

148

李家墙下1号

80年代后

一层

居住

较好

传统风貌建筑

149

李家墙下2号

80年代后

二层

居住

传统风貌建筑

150

李家墙下3号

80年代后

一层

居住

较好

传统风貌建筑

151

李家墙下4、5号

新中国成立后至80年代

一层

居住

较差

传统风貌建筑

152

李家墙下6号

新中国成立后至80年代

一层

居住

传统风貌建筑

153

李家墙下7号

新中国成立后至80年代

二层

居住

较好

传统风貌建筑

154

李家墙下9号

80年代后

一层

居住

较好

传统风貌建筑

155

李家墙下11号

80年代后

二层

居住

较好

传统风貌建筑

156

凤南四弄5、6、7号

80年代后

一层

居住

较好

传统风貌建筑

整治更新

157

凤岙中街39号

80年代后

二层

居住

其他建筑

158

凤岙中街53、56号

80年代后

一层

居住

其他建筑

159

凤岙街55、57、59、61号

80年代后

二层

居住

较好

其他建筑

160

后墙北弄10号

80年代后

二层

居住

其他建筑

161

后墙北弄14号

80年代后

二层

居住

其他建筑

162

后墙北弄18、20号

80年代后

二层

居住

其他建筑

163

后墙南弄15号

80年代后

二层

居住

其他建筑

164

后墙南弄21号

80年代后

一层

居住

其他建筑

165

凤南二弄2号

80年代后

三层

居住

较好

其他建筑

166

凤南一弄2号

80年代后

一层

居住

较差

其他建筑

© 2005-2020 zgj.ningbo.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文域名: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政务

主办: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承办: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大数据中心

浙公安网备:33021202001143号浙ICP备11041234号-5网站标识码:330200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