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zgj.ningbo.gov.cn/col/col1229036914/index.html /col/col1229036915/index.html /col/col1229045708/index.html /col/col1229045918/index.html

宁波市海曙区新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批后公布

发布时间:2019-08-23 来源: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海曙分局 【 字号: 保护色:

《宁波市海曙区新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于2019年5月22日获得了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复,现将规划主要内容公布如下:

1、总则

1.1 规划编制目的

新庄村始建于宋代,发展于明代,形成于清代及民国时期,是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传统村落。村落格局完整,巷弄水系结构清晰。村落经济经历了由农耕到工业的变化,原住民仍保留着浓郁的宗族文化习俗,尊礼重教、传承有序。然而,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变迁以及村庄发展的空间演进,新庄村逐渐呈现出“物质衰败、活力不足、配套不完善”的现实困境,并开始危及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村庄历史风貌特色的延续。为进一步保护村庄历史风貌特色,恢复村庄活力,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特编制《宁波市海曙区新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1.2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东至新园路,南至菱漕路,西至庙洪路,北至学院路,面积30万平方米,集中在古村周边。研究范围涵盖新庄村域及藕缆桥河以西局部区域,面积约1.7平方千米。(详见附图1)

2、保护目标与发展策略

2.1 保护目标

切实保护好新庄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街巷、河道等历史环境要素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并延续由此构成的空间格局和历史风貌,延续传统生活。在保护的前提下,通过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改造,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同时,发挥新庄的区位优势,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开发文化产品展示“甬上望族”的历史,融入休闲旅游等功能,弘扬新庄极具地方特色的宗族文化、隐逸文化、民俗文化,实现古村落的复兴和可持续发展。

2.2 发展策略

(1)保护古村,建设新村

保护古村的传统格局、肌理、风貌和尺度;严重影响风貌的建筑实施拆除、结构降层或立面整治等不同措施消除影响。集中建设新村,在尺度、高度、体量、风貌等方面与古村相协调。古村内控制建设和商业开发,外围新村进行产业化发展。

(2)优化空间,提升品质

整理节点空间,入口节点、中心节点、桥头空间、河口空间等形成场所特色,营造古村氛围。优化组织院落空间,重点建筑实施院落空间修复。优化水—街—建筑关系,连通水系,绿化空间,提升整体环境品质。

(3)挖掘文化,合理利用

深入挖掘新庄的农耕文化、隐士文化、书院文化、诗词文化、革命文化,恢复耕读传家、崇文重教、忠孝仁义、布衣隐居、特色民俗等历史文化场所,形成展示空间。

(4)改善设施,完善配套

重点连通、修整古村内部街巷,方便交通出行。完善排污等市政管道,废除村民自建的封闭式化粪池,消除沼气爆炸隐患。改造电力通信设施,增强古村的宜居性。完善消防设施,妥善解决消防隐患。优化完善社区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结合休闲旅游发展配套完善游客服务中心、社会停车场等设施。

(5)再生社会、复兴经济

在保护和改善古村物质空间环境的同时,延续村民的生产生活,促进社会的再生。以保护促发展,利用古村特色优势发展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促进居民增收,复兴地方经济。

3、价值特色

(1)历史文化价值

浮石周氏,甬上望族。新庄村有着800余年历史,始于宋,兴于明,名人辈出,村落形成背后维系着“薛”、“周”两大家族的兴衰。新庄浮石周氏人才济济,为《甬上望族表》中九望之一,《四明谈助》单列条目二十六人,在甬上古代名门望族中有着重要地位,是仅次于鄞东史氏的“官员世家”,仅次于鄞南陈氏的又一“科举世家”。

尊礼重教,宗族传承。新庄周氏,向来耕读传家、尊礼重教,有钦赐义门、旌孝匾额,忠君爱国、仁义道德思想根深蒂固。家族新办义学、教授课业之品行目前仍有迹可循。同时,宗族文化传承有序,几百年来一直保持着家族式聚居的生活方式,以及宗祠奉祀、婚丧进出阊门等风俗习惯。

安贫乐道,种德行善。新庄,始于四明五老会的退隐别业,兴旺于浮石周氏。周氏家族“以学为业、以退为高”的家训,正是保持家族永续发展内力的关键。钦赐的“种德”义门以及宗族史上周氏祖先的气节品德更证明了修德行善的成果。反映在空间格局上,有位于古广德湖岸七港口的吉祥禅寺,村东南的浮石庙(即城隍庙)。

(2)科学艺术价值

新庄具有农耕时代的村落特征,环村水系、千倾农田与古村相融,勾勒出农业村落的典型画面。

新庄民居具有浙东传统民居群的特色。村中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体现了耕读传家、勤俭低调的家风。周氏的家族文化摈弃了追求外在浮华的价值取向,却在隔墙的构造等实用技术方面有独创之处;虽然不在意牛腿的雕饰,却对木地板架空层的通风构造极为讲究。勤俭持家的传统也体现在村落中随处可见的瓦片碎砖墙上,形成非常独到的艺术效果。新庄村的民居对研究浙东地区普通民居建筑艺术与建造技术具有一定的文化与艺术价值。

(3)社会经济价值

保护新庄历史文化,更新物质环境,改善人居环境,延续原住民的生产生活,一方面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发展休闲旅游和特色经济,扩展居民的就业渠道和收入来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突出的经济价值。

4、保护范围

4.1 核心保护范围

核心保护范围为东、西、北三面至护村河河岸边线,南面至文化礼堂北侧街巷界线,并包含周氏宗祠、浮石塘庙、躬耕小学(西洋学堂),面积6.24万平方米。(详见附图2)

4.2 建设控制地带

建设控制地带范围为东至新庄路东侧60米、浮石路北侧60米及新园路,南至凌漕路,西至庙洪路,北至学院路,面积18.42万平方米。(详见附图2)

4.3 环境协调区

环境协调区范围为东至藕缆桥河,南至环城南路,西北至外围后塘河,面积78.36万平方米。(详见附图2)  

5、历史空间格局与传统风貌保护

保护古村的传统格局,空间尺度,传统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保护周氏宗祠等各类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点(详见附图3),修缮历史建筑,改善传统风貌建筑,保持古村历史遗存的原真性。保护新庄大小巷弄肌理。保护并贯通环村河水系,局部恢复村口荷花池。

5.1 保护

对于文物建筑、文物保护点,严格按文物保护要求进行保护。(详见附图4)

5.2 修缮

对于风貌特色较为典型,质量较好的历史建筑,按其原有特征进行维修,可增设厨房、卫生间、水电管线等内部设施,改善生活条件。(详见附图4)

5.3 改善

对于传统风貌建筑,应保持和修缮外观风貌特征,特别是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细部构件或装饰物,内部允许进行室内装修,配置厨房、卫生间、水电管线等内部设施,提高生活质量。(详见附图4)

5.4 保留

建筑质量好,同时与历史环境较为协调的建筑,维持现状,予以保留。(详见附图4)

5.5 整治改造

对于建筑质量较好,但风貌较差的现代建筑,通过立面整治达到与环境的协调,或立面局部被改动的历史建筑,进行立面整饬。包括对其进行降层、平顶改坡顶、改造外观细部及色彩等方法处理。(详见附图4)

5.6 拆除

分为三种,一种是对于违章搭建的建筑,应予拆除。还有是因市政设施的改造而需拆除的建筑,以及位于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因风貌整治的要求而需拆除的建筑物,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外迁安置,一种是就近翻建。(详见附图4)

6、历史环境要素保护

6.1 历史街巷保护

根据巷弄两侧历史界面的完整性,将巷弄分为一类、二类及其他。双侧历史界面总长占巷弄总长的比例超过100%的,定为一类巷弄,双侧历史界面总长占巷弄总长的比例在50%~100%之间的,评为二类巷弄,其余为三类巷弄。保持一类街巷的走向与基本形态,严禁侵占街巷空间进行建设。保护并局部修复沿街民居的传统形式,保持街巷及两侧建筑的原有尺度关系。保护二类巷弄的走向与基本形态,保护并修复沿街的历史建筑,通过拆除后期加建房屋出露历史界面,并适当拓宽巷弄,通过翻建部分民居延续传统界面。(详见附图5)。

6.2 河道保护

规划保持现状河口宽度,并对古村南边河道进行环通。对阊门南侧断头河往南适当延伸,形成池塘,恢复历史上的荷花池。古村东侧恢复浮石塘以及大小荷塘。荷花池与浮石塘实施暗管连通,促进水体的循环。新村范围内水系与明亮三江河、藕缆桥河及南侧水系沟通。

6.3 名木古树保护

规划对村内明代香樟树实施重点保护,建立档案库,设立保护牌并挂牌保护;加强古树养护和病虫害防治;做好古树管理工作,防止古树受到人为破坏,根据实际情况,可在古树周围加设护栏等防护措施。

6.4 水井古桥

规划对现有两处水井实施保护,一处在恢复的周薇宅院内保留,另一处结合绿化广场保留,清理井周边环境,设立标志,恢复石质井圈。

修缮云锦桥和云锦南桥两座古石桥,设立标志,明确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

7、核心保护范围建筑的复建与翻建、新建

7.1 复建

规划恢复周薇宅、周应宾故居及叔房宅院,总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建筑层数一层。(详见附图4)

7.2 新建

村落公共服务设施应优先利用闲置传统建筑,不提倡新建博物馆、陈列室、卫生室、超市等公共类项目。要保持村落整体景观节点传统风貌,严禁进行不符合实际的村口改造,不得将大广场、大型游憩设施、大型旅游设施等生硬嫁接到传统村落。

规划于桥头等重要景观节点,建设绿地,修建少量亭廊等休闲设施。总建筑面积269平方米。(详见附图4)

7.3 翻建

翻建村中公厕及垃圾房,总建筑面积83平方米。

对于影响市政管线敷设的非文物建筑、非历史建筑、非传统建筑,规划予以拆除,有条件的就近翻建。翻建时,要求遵循地块肌理,体现当地的院落特征,并要求采用传统的外观比例,采用传统的屋面举折,细部应以清末至民国时期的风格为主,以延续区内建筑风貌。鼓励采用传统技艺和传统材料。翻建建筑的面积按拆一建一控制。(详见附图4)

7.4 巷弄立面整治

规划重点整治一类巷弄、二类巷弄的立面,修复缺失的围墙瓦顶,拆除后加的附房和水泥门头,并按当地的传统样式修复。对于近年修建的质量较好的民居,如果与传统肌理不相顺、外观与传统风貌尚能协调,规划通过高度控制来实现其未来翻建后的体量、朝向及高度,近期不作强行调整。封堵立面上后开的门窗,统一抹灰刷白,恢复其历史风貌。

拆除沿河的后期加建房屋,疏通道路,出露历史界面。已经翻建为砖房的与传统风貌不太协调的,远期翻建时予以调整,近期作简单整治。

规划对由阊门起点至周薇宅以及云锦桥区段的重点立面进行细化整治设计。通过立面整治,一定程度上恢复新庄“36条大弄堂,72条小弄堂”的传统格局,维持传统巷弄的宜人尺度和空间层次,恢复原有的铺地材质,整治街巷建筑立面,并通过把阊门、周薇宅等核心景点连接起来,打造一条具有宁波地方特色、富有新庄历史底蕴的特色巷弄风景线。

8、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新庄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项目规划表

传承项目

文化现象

时间

载体

备注

特色民俗

过阊门

居民日常生活

阊门

现状

除夕、元宵、清明等传统节庆

传统节日

中心广场


地方戏曲表演

日常

戏台

新建

民间文学

文学创作、文学著作研讨

定期举行

躬耕书院

恢复

诗词交流

定期举行

莲芳堂

恢复

浙东书风传承

定期举行

三沈书画苑

新建

文化讲堂

定期举行

西洋学堂

修缮

传统工艺

滋生双鱼酒酿造技艺展示

日常

酒文化博物馆、滋生双鱼酒专营店

现状

草编技艺展示

日常

草编工艺品店铺

开设

地方糕点小吃制作

日常

美食店铺

开设

农耕文化展示

日常

农耕文化馆、广德湖农庄、快乐农场

新建

老字号品牌

王升大

日常

王升大博物馆

现状

升阳泰

日常

升阳泰特产商场

开设

汲绠斋

日常

汲绠斋书屋

开设

名人轶事

历史名人陈列

日常

周氏宗祠

现状

名人文化传承

日常

慈孝堂、牌坊、大阴沟革命遗址、革命纪念馆

新建

故事讲述

日常

戏台

新建

影视创造


影视基地

依托古村

寺庙文化

宗教活动

特定节日

吉祥禅寺、浮石塘庙

现状

禅修

日常

梵音静舍

新建

9、总体功能定位

规划将新庄村定位为:浙东历史文化名村,融生活居住、历史文化保护、休闲度假于一体的都市村落。(详见附图6)

10、支撑系统规划

10.1 公共服务设施

(1)商业及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保留现状新庄文化礼堂,作为社区中心。利用修缮和复建后的周薇宅设置新庄历史文化展示中心。结合张家漕大阴沟革命遗址建设一处革命历史纪念馆。在明亮三江河北侧恢复历史上躬耕书院等文化建筑及文化创意场所。在幼儿园南侧、新庄路东侧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址新建幼儿园。结合慢生活街区建设各类商业服务设施,包括新建特色旅游品星级购物市场,用于展销地方有机农产品及地方特产,兼作为服务本村的农贸市场。在庙洪路与新园路交叉口东南侧建设村北游客服务中心,在浮石路与新园路交叉口西南侧建设村东游客服务中心、度假酒店等设施。

(2)环卫设施规划

规划对古村内现状5处公共厕所进行整修改造,以不影响村容村貌又方便居民游客使用为原则.同时在古村外规划范围内再配置4处公共厕所,分别位于创意文化展示区、商业休闲区、古村东侧景观公园和新村东入口,并结合新村东入口公厕配置一处环卫作息点。公共厕所建筑形式和风格与古村环境及景观要求协调统一。

新庄生活垃圾的处理按照“分类管理、定点存放、定时清运、集中处理”的原则,由高桥镇负责清运,宁波市主城区统一集中处理。规划在新村和老村范围各设置一处生活垃圾收集点,每处面积约10平方米,可放置垃圾容器或建造垃圾容器间。

垃圾箱在核心保护范围每80米设置一个,在建设控制地带内每隔200米设置一个。垃圾箱宜设置在主要街巷两侧,以及公共设施、广场、社会停车场等人流活动空间区域,并按可回收利用和不可回收利用分类。

(3)市政小品规划

市政小品主要包括路灯、果壳箱、垃圾收集箱、消火栓、公共厕所、邮筒、指示牌、广告牌等,其形式、色彩应与古村风貌相统一,符合古村传统的建筑风格、色彩与尺度,总体采用传统风格,局部可根据历史建筑环境风貌作适当调整,材质宜用石材、木材。各类小品的设计与摆放应做到功能与形式的统一。

10.2 道路交通

(1)路网组织

区内主要城市道路有庙洪路、学院路、新园路、菱漕路、新庄路和浮石路,是新老村对外联系的主要道路。内部街巷呈网络状布局,老村以维持现状街巷尺度为主,局部加以整治拓宽;新村内为新建的小区路,环形布置。

老村内通过街巷整理,形成“一环一横”的街巷格局;一环主要沿水系组织,包括沿井头弄河东侧、明亮三江河北侧等沿河路,一横为古村中部连接东西桥头的街巷,宽度以5米为主,局部2.5米。古村内街巷实行机动车限时通行,以及紧急情况下可允许通行。新村内环形小区道路宽度7米,可允许机动车通行。

古村内街巷维持现状2-3米尺度,交通保持步行方式,控制机动车通行,营造安全的步行环境。

(2)交通设施

区内规划公交首末站一处,位于新园路与浮石路交叉口东南侧,结合社会停车场布置。

区内规划停车场5处,主要结合入口布置,包括南入口停车场、2处东入口停车场、2处北入口停车场,共0.66万平方米。保留规划区外新园路与浮石路交叉口东南侧规划有一处社会停车场。

10.3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包括给水、排水、供电、电信工程规划,在规划范围内按其规范要求进行合理布局。

10.4 防灾规划

防灾规划包括消防规划、防洪排涝、抗震规划、建筑防蚁虫害规划、建筑防雷规划,在规划范围内按其规范要求进行合理布局和控制。

附图1: 规划范围图


 

附图2: 保护区划图


 

附图3:文物古迹保护区划


 

附图4:建筑分类保护图


 

附图5:历史巷弄评价图


 

附图6:用地规划图


 

附表1:文物古迹保护一览表

序号

名称

保护级别

建造年代

建筑层数

基底

面积(㎡)

建筑

面积(㎡)

院落占地面积(㎡)

使用功能

现存状况

规划功能

备注

1

周薇宅

区级文保单位

明代

1

218.4

218.4

218.4

展示

周薇宅始建于明代,建筑坐北朝南,是明代举人周薇的宅邸;周薇,字维翰,明正德十四年(1519)举人,为官清廉。其宅后来用作孟房家祠,现仅保存穿堂一进,用于清代新庄村消防器材的展示。为单檐硬山顶高平房,面阔三间两弄,明间四柱七檩,五架抬梁前后单步,次间五柱落地,梢间七柱落地。该建筑高大宽敞,用材粗大,金柱分别用梓、檀、杉、沉香(据当地人讲述为沉香木,经了解有可能是楠木)等名贵木材组成主体,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

展示

已收录

有比较详细的测绘图

2

周氏宗祠

区级文保单位

1

735.0

956.1

987.7

展示

周氏宗祠位于新庄村2号,主体坐北朝南,略偏西,由前、中、后三进及两厢硬山顶合院格局,保存完好。还留存着明代礼部尚书周应宾的原始牌位,背面木刻其志,以及宗祠门厅的正大门前仍保留着一对明代梅园石狮子,精雕细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另有清代孝旌匾。现存地面建筑已为清代。

前进门厅为平房,面阔七间,进深四柱七檩条,明间设双扇大门,左右吨须弥座石狮,雕刻精细,栩栩如生,骨架和卷毛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前殿面阔五开间,明、次间进深四柱九檩,五架梁前后双步。梢间用中柱,穿斗式结构,明、次间后端放周氏祖宗像及牌位并共祭。后殿为重檐硬山顶楼房,面阔五间。明、次间进深四柱七檩,五架抬梁前后单步。梢间用中柱,五柱落地。门厅与前殿间设厢房,为单檐硬山顶楼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后殿间左右设廊,后期有翻新。

展示

已收录

有比较详细的测绘图

3

阊门

区级文物保护点

明代

1

45.1

45.1

45.1

展示

新庄阊门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历代重修,重建,但风格基本不变。主体坐西北朝东南。

该建筑为单檐硬山顶平屋式门厅,面阔三开间,进深三柱五檩。檐口低矮,内悬“冬官第”“钦赐义门”“大宗伯第”等匾额。据当地村民口述和资料记载,为周应宾故居的门厅,现其官邸有毁有改变,仅剩该门厅,俗称阊门。如今,当地周氏族人婚丧之事必经此门,以示荣耀和美好祝愿。

新庄阊门始建年代早,保存好,牛腿,雀替,梁柱等雕刻精美,反映了尚书门第的头门特色,明间地面下沉,便于车马进出。

展示

已收录

有比较详细的测绘图

4

浮石塘庙

区级文保点

清代

1

553.3

654.1

625.3

展示

主体坐东北朝西南,依次照壁、门厅、戏台、天井、厢房、大殿。地面仍有宋迹,大殿基本保持明代特征,照壁位于门厅正前方后来新建,前进为门厅,门厅、厢房已为清代,戏台为解放后修建,单檐硬山顶平房。面阔五开间。明间大门两侧立明代抱鼓石,门厅后檐设戏台,歇山顶,戗脊有蹲兽,内施藻井,四条戗脊上蹲有兽。后进大殿面阔五开间,明、次间进深五柱十檩,五架抬梁前双后单,梢间用中柱,六柱落地。门厅与大殿大殿间设厢房,面阔三间,进深两柱。大殿东墙立“重修浮石塘庙碑记”及“新庄浮石塘庙灵异碑”各一通,记述明崇祯年间重修事宜。

 

已收录

有比较详细的测绘图

总计

1551.8

1873.7

1876.5

 

 

注:已收录是指收录在《鄞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丛书<历史的回声>之二--揭开尘封的记忆》一书。

附表2:推荐文物保护点一览表

序号

门牌号

建造年代

使用功能

现存状况

规划功能

备注

1

云锦桥

清代

过水桥

云锦桥为南北走向,全长8.1米,宽1.7米,为一座单孔石梁平桥。桥面用三块长条石板铺砌而成,桥额镌“云锦桥”三个大字。桥两侧台阶用水泥浇筑成陡坡。

过水桥

已收录

有简单测绘图

2

云锦南桥

清代

过水桥

云锦南桥全长9.5米,宽2.9米,为一座单孔石梁平桥。桥面用三块长条石板铺砌而成,桥西侧为台阶,台阶破损严重,东侧为水泥浇筑的斜坡,桥的东侧驳岸高标高于西侧驳岸。构造与云锦桥基本相同。

过水桥

有简单测绘图

注:已收录是指收录在《鄞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丛书<历史的回声>之二--揭开尘封的记忆》一书。

附表3:推荐历史建筑一览表

序号

门牌号

建造年代

建筑

层数

基底面积(㎡)

建筑面积(㎡)

院落占地面积(㎡)

使用功能

现存状况

规划功能

备注

1

季房

(13#)

清末

1

158.6

200.9

158.6

家祠

宗祠类建筑,始建于明代,坐北朝南,前院已毁,仅余正堂和后院。单层硬山顶,面阔三开间,进深五柱七檩,南设前廊。明间抬梁式结构,四步梁抬五檩。整个建筑檐口较高,达4.02米,屋面举折较大,屋脊达7.8米。 院墙院门毁损严重。

管理

有简单测绘图

2

新庄村13#

清末

1

280.6

280.6

375.3

居住

本院落前后有三进,前厅单层硬山顶,第二进为二层木楼设单层檐廊,后有披檐。为适应用地,最后进院落为三角形,院墙东侧开有后门。主体采用五柱七檩,穿斗式,整体格局保存较好,局部瓦片破损,马头墙保存完好,窗门隔扇破损严重。

居住

 

3

躬耕小学(洋学堂(26-29#)

民国

2

331.3

719.6

486.5

文化教育

四合院格局,南面沿河立面与东西立面均为砖砌西洋风格,尤其是南立面造型独特优美,正门施卷草纹砖雕样式。建筑内部构造为为传统木构,但廊柱挂落等已融入西洋元素。沿河建筑破损较为严重,檐口塌陷,瓦片严重缺失,窗门隔扇损坏严重,墙体抹灰基本脱落,西山墙顶部损毁严重。现沿河建筑已废弃。院落北侧二层建筑保存较为完好,但檐柱及披檐局部已损,东厢房已经翻建,风貌较差。

文化教育

有简单测绘图

4

新庄村63#

1

169.8㎡

229.8㎡

286.0㎡

居住

本院格局为保存尚好,东南临街口设入口门屋,有后天井。主体为单层建筑,面阔四间,三柱五檩,东面两间保持较为完好,西面两间已经翻建,东厢门屋已翻建,但形制尚存。局部瓦片破损,窗门隔扇部分损坏,墙体抹灰局部脱落,院内石板铺装较为完整,沿巷弄立面较为完整。

居住

 

5

新庄村69#

1

125.2

125.2

205.3

居住

本院格局为保存较完好的院落。主体建筑为单层,主体七柱七檩,穿斗式,保存完好。窗门隔扇部分损坏,院内石板铺地完整但碎裂较多,阶沿石尙完整,外立面粉刷严重脱落,正堂后部为谷仓,有特色构造。

居住

 

6

新庄村84#

2

292.0

421.5

419.7

居住

本院落为三合院格局,总宽20.3米,面阔五间,五柱七檩,主楼硬山顶二层,前有一层披檐廊,有后天井,正中为堂前,沿阶石长达4米,院内石板铺装至今仍完整平实。东面两间已经翻建,仅余一窄条传统木构门屋,院落外观较完整。是新庄最华美的院落之一。

居住

 

7

新庄村45-47#,92#

2

526.1

1019.9

900.7

居住

保护范围包括两个院落,东院面阔五间,主楼五柱七檩,西院面阔三间,五柱七檩。有前后天井。西院建筑格局保持较完好,东院主楼保存尚好,南侧老屋仅剩一间,其余已翻建。院内零星搭建了诸多砖房,严重破坏原有格局。主房局部瓦片破损,窗门隔扇部分损坏,院内铺装较为完整,沿巷弄立面较为完整。

居住

 

8

仲房(96#)

1

83.6

83.6

169.5

家祠

本院落主体坐北朝南,单进院落。正厅为单层硬山顶,院落布局规整,建筑主体保存较好,建筑用材朴素,院墙及院门已经更新,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现用作老年活动中心。

老年活动

有平面测绘图

9

周氏故居(117-119#)

清中期

2

133.5

267.0

169.0

居住

本建筑始建于明代,是周应宾故居,原面阔五间,现存建筑为清中期翻建。原面阔五间,东面两间现翻建为砖房,明间南部屋面已损毁,构架缺失。西侧次间木构架仍在,可看出原结构是穿斗式,进深八柱八檩,外观已翻建。南侧村内阊门原为周氏故居的门厅,有轴线对应关系。

展示

已收录

10

周财宝宅(160#)

清末

2

240.9

329.7

213.8

居住

是村内格局保存最好的院落之一。座北朝南,前后天井。大门位于前天井南端东首,为一道砖雕门头。正屋为二层硬山顶楼房,面阔四间一弄,前为单步梁出单层檐廊,后有双布梁单层披檐,主楼进深六柱七檩,穿斗式结构。前檐柱施牛腿,雀替饰龙头如意,金钱纹。地面用石板错缝铺砌。是新庄最华美的院落之一。

居住

已收录

有比较详细的测绘图

11

新庄村167#-168#

清末

2

191.5

360.2

329.8

居住

本院落坐西朝东,东侧院墙缺失,但建筑本体较为完整,可见面阔五间,被墙体分为三间,南一间,中三间,北一间。南墙与巷道不平行,形成特色立面。巷弄的门头完整,后院墙亦完整,墙体抹灰脱落严重。

居住

 

12

新庄村198#-201#

清末

2

219.4

509.5

469.3

居住

保护范围包括两个院落,东院面阔五间,西院面阔三间,坐北朝南。主体建筑南檐施单步梁檐廊,二层楼五柱七檩。东院前院墙破损严重,后院墙局部为瓦片砌筑墙。西院后院墙缺失。建筑本体较为完整。院内铺装破损严重。

居住

 

13

新庄村203#、226#

2

331.7

559.6

469.3

居住

保护范围包括一个合院,一个沿街建筑,226#沿街立面风貌完好。203#院落坐北朝南,建筑主体较为完整,面阔五间二层木楼,设单层前廊,主体八柱八檩,穿斗式建筑。后院、前院都有后期搭建的建筑。院落西南侧有个拱门,南院墙东侧有门头。两处门头均较完整。

居住

 

14

新庄村204#-205#

清末

2

151.2

230.9

255.9

居住

本院落坐北朝南,北侧205#为二层重檐木构建筑,廊檐缺失,西面山墙二层墀头处留有彩绘,一层有拱门;院落东侧有两个院门,北侧院门有石门栓;南侧204#建筑位于弄堂南侧转弯处,建筑采用异形平面,为车辆留出了转弯半径,半径约为6米,沿巷弄墙体后加若干门窗。院墙、门屋有毁损。

居住

 

15

新庄村206#

清末

2

162.5

389.9

211.4

居住

本院落三合院格局,明间为堂前。主体座北朝南,由正厅及西厢组成,正厅为重檐硬山顶楼房,面宽四间一弄,进深七柱七檩,穿斗式结构,檐柱施牛腿、雀替、饰象头、回云纹,地面用石板错缝铺砌。厢房位于前天井西侧,单间,改动较大,东厢亦有改建痕迹,改动时间久远;院墙抹灰脱落,院内铺装破损,院落东侧开门与207#连通。格局规整,保存较好,木构雕刻精美,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居住

已收录

有简单测绘图

16

新庄村207#

清末

2

175.4

396.4

385.1

居住

本院落面阔五间,座北朝南,有前后天井,明间为堂前。正厅为重檐硬山顶楼房,东侧两间已被改造,但内部木构架尚存,西侧保存较为完好。地面用石板错缝铺砌;院墙抹灰局部脱落,院落格局规整,保存较好,木构雕刻精美。推测与206#之间原为小弄,后加建屋顶。院内石板铺砌较完整,墙面抹灰脱落严重,院落西侧有院门与206#连通。

居住

有简单测绘图

17

新庄村210#

清代

2

258.0

379.2

380.5

居住

本院落面阔五间,座北朝南,有前后天井。正厅为重檐硬山顶楼房,穿斗式结构,瓦片局部脱落。东侧两间已被改造,屋顶被重新翻修,但内部木构架尚存,西侧保存较为完好。前天井南侧和院落东侧有加建砖房。院墙抹灰局部脱落,院落格局规整,保存较好。院落东侧门屋破损严重。

居住

 

18

新庄村213#

清末

1

240.2

240.2

313.0

居住

本院落为三合院格局,从西南角进门,西侧沿街立面风貌完好,东南角被后建的民居侵占。主体建筑保持较为完好,局部瓦片破损,窗门隔扇部分损坏,院内石板铺地已严重破损,阶沿石尙完整,外立面粉刷局部脱落。

居住

 

19

新庄村214#

民国

2

110.6

221.2

108.1

居住

本院落主体坐北朝南,三合院格局,单进建筑。正厅为重檐硬山顶楼房,面阔三开间,进深五柱七檩,穿斗式结构,檐柱施牛腿承檐檩,上雕龙头、牡丹,天井与正厅地面均铺以石板。东西厢楼面阔一间其中西厢房一楼为进入院落的次入口;院墙南面有一个主入口,墙面抹灰脱落,院落布局紧凑规整,保存较好,建筑用材朴素。

居住

已收录

有简单测绘图

20

新庄村215#

2

290.5

407.1

392.3

居住

本院落面阔五间,有前后天井。东侧两间现为租住房。本体建筑保存较为完好,后披檐向北加建,改造成房间,局部瓦片破损,窗门隔扇部分损坏,院内石板铺地已严重破损,外立面粉刷严重脱落。

居住

 

21

新庄村218#

清末

2

279.2

393.1

340.7

居住

本院落坐北朝南,合院式建筑,主体建筑二层硬山顶,面阔三间,中间为堂前,西间的檐口部分被改建为砖混结构。南面建筑山墙为五山屏风墙。建筑局部瓦片破损,窗门隔扇有破损,墙体抹灰严重脱落,院内石板铺已严重破损,院内杂物堆积。

居住

 

22

新庄村242#

民国

2

176.2

261.1

445.8

居住

院落坐北朝南,有前后院,主体建筑保持较为完好,南排建筑已经翻建,未划入保护范围。后院院墙无压顶。局部瓦片破损,窗门隔扇部分损坏,墙体抹灰部分脱落,前院东侧门头保留较为完好。

居住

 

总计

4928

8026.2

7485.6

 

注:已收录是指收录在《鄞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丛书<历史的回声>之二--揭开尘封的记忆》一书。

附表4:传统风貌建筑一览表

序号

门牌号

建筑层数

基底面积(㎡)

建筑面积(㎡)

建造年代

现存状况

使用功能

1

6#,11#

1

254.6

254.6

本建筑坐西北朝东南,硬山顶,木结构,外包砖墙,东墙及门窗改动较大。

居住

2

14#

1

81.9

81.9

本建筑坐东北朝西南,硬山顶,木构架为,南侧入口有一门头,为后期加建。墙体抹灰局部脱落。与东面15#、西面15-3#、南面15-2#围合成一个合院,院内石板错缝铺砌。

居住

3

15#

1

123.5

123.5

本建筑坐西北朝东南,位于阊门东侧,与阊门临河相望。屋顶为硬山顶,木结构建筑,外包砖墙,与南面14#、东面15-3#、北面15-2#围合成一个合院。院内石板错缝铺砌,墙体抹灰局部脱落,风貌较差。

居住

4

16#,17#

1

250.2

250.2

本建筑坐北朝南,与西侧16#围合成一个院落,面阔五间,明间为堂前,院内石板错缝铺砌,瓦片脱落,门窗破损,墙面抹灰严重脱落。

居住

5

22#

1

65.5

65.5

本建筑坐北朝南,一层木构架房屋,推测与东侧23#原为一幢,后东侧改建成2层砖房,院墙损毁严重,风貌一般。

居住

6

29#

1

37.0

37.0

本建筑坐西朝东,位于阊门西侧,原荷花池旁,为一层砖房,建筑平面为适应巷弄转角而为异形平面。硬山屋顶,砖墙墙基为条石,墙面抹灰严重脱落,风貌一般。

居住

7

37#

1

63.9

63.9

本建筑坐北朝南,一层木构架房屋,檐柱被改为混凝土结构,面阔两间,东面一间已被改造,内部木结构尚存。墙面抹灰严重脱落,风貌一般。

居住

8

40#-41#

2

110.2

209.2

本建筑坐西朝东,为2层重檐硬山顶,木构架建筑,北侧有厢房,2层木窗木门尚保留。屋顶瓦片局部脱落,砖墙抹灰局部脱落。风貌一般。

居住

9

59#、62#

1

59.3

59.3

沿街一层店面,推测与南面二层砖房形成一个院落,主要房屋被翻建为二层砖房,现只保留北面厢房和门屋,门屋为一层硬山木构架建筑。被改为沿街店面。

居住

10

64#

1

97.4

97.4

民国

本院落坐北朝南,一层硬山顶院落,主体建筑仍保留着传统屋面举折,建筑北面保留有民国特色的弧形门楣,院墙毁损严重。

居住

11

68#

1

52.7

52.7

为一四合院,西侧沿河立面较为完整,主房为木结构一层硬山顶建筑。

居住

12

73#

1

105.3

105.3

本建筑坐北朝南,为三开间一层硬山顶建筑,屋顶有举折,东西两间已被改建,但内部木结构尚存。

居住

13

75-76#

2

69.5

128.8

本建筑坐北朝南,为二层木构架重檐硬山顶建筑,一层被改造,但内部木结构尚存,建筑东南角加建一层砖房。

居住

14

77#,107#

2

276.5

401.8

本院落坐北朝南,原为一四合院,后被一场大火烧毁,现残留部分木构架和南侧一层砖房。

居住

15

78#-79#

2

120.4

232.9

本建筑坐北朝南,为二层木构架重檐硬山顶建筑,一层被改造,但内部木结构尚存,墀头尚存,瓦片局部脱落,砖墙抹灰部分脱落,正立面沿街。

居住

16

宗祠(95#)

1

65.4

65.4

本建筑坐北朝南,位于仲房东侧,仅余一间,东侧两间已经翻建为二层砖房,推测原为周应宾宅的第一进建筑。其东墙向南延伸,墙上开拱门。是新庄村现在的宗祠。

展示

17

100#-101#

2

114.2

161.8

民国

本建筑位于南三弄西侧,坐北朝南,是2层木构硬山顶建筑,东侧山墙沿街立面风貌较好,山墙上有墀头,山墙开窗,窗上有圆弧形窗楣,是民国时期的典型做法。主入口在沿街山墙北侧。砖墙抹灰脱落严重,风貌一般。

居住

18

105#

1

141.5

141.5

本建筑坐北朝南,为一层木构硬山顶建筑,面阔三间,西面一间为堂前,山墙由墙基条石、瓦块、砖块三部分构成。墙体抹灰严重脱落。

居住

19

125#

1

106.9

106.9

本院落坐北朝南,位于内河西弄西侧,为一层木构硬山顶建筑。院落东侧门屋破损严重,建筑本体面阔三间,西侧一间为堂前,地面石板错缝铺砌,砖墙抹灰局部脱落,风貌一般。

居住

20

134#

2

77.1

123.6

本建筑坐北朝南,为二层木构重檐硬山顶建筑。二层木墙尚存,一层已改造为砖墙,墀头尚存,砖墙抹灰局部脱落,风貌一般。

居住

21

145#

1

131.3

131.3

位于巷弄交叉口,建筑平面为让出转弯半径而倒角。

居住

22

147#-148#

2

193.6

326.7

147#与148#为两幢相邻建筑,147#位于148#北侧,坐东朝西,均为二层重檐木构硬山顶建筑。147#北侧马头墙尚存,148#二层尚留有木窗,147#、148#二层均为木墙,一层已被改造成砖墙,墀头尚存。瓦片局部脱落,砖墙抹灰部分脱落。

居住

23

151#-155#

2

283.2

568.0

本建筑坐北朝南,为二层重檐硬山顶沿街木构建筑,153#一层尚留有部分木窗木门,建筑二层均为木墙,层檐留有部分瓦当,砖墙抹灰局部脱落。风貌一般。

居住

24

157#

2

97.6

169.4

本建筑坐北朝南,为二层重檐硬山顶木构建筑,一层已被改造,但内部木结构尚存,墀头尚存。瓦片局部脱落,砖墙抹灰部分脱落,正立面沿街。

居住

25

170#

2

37.1

61.8

本建筑坐北朝南,为二层重檐硬山顶木构建筑,二层为木墙,一层是砖墙。砖墙抹灰局部脱落,风貌一般。

居住

26

180-2#

2

123.2

190.3

本院落坐北朝南,为二层重檐硬山顶木构建筑,院落东南侧有门屋破损一严重,砖墙抹灰部分脱落。风貌一般

居住

27

182-2#

2

63.5

109.2

本建筑坐北朝南,为二层重檐硬山顶木构建筑,出入口在南侧沿街立面,前门廊改建为房间,二层尚留有部分木窗木门。

居住

28

184#-185#

2

187.9

297.9

本建筑坐北朝南,面阔四间,西侧第二间为堂前,为二层重檐硬山顶木构建筑,穿斗式结构,檐柱施牛腿。东面一间墙体改建为砖墙,风貌较好。

居住

29

188#

2

362.6

399.4

本院落坐北朝南,为二层重檐硬山顶木构建筑,东厢房一层门廊改建为房间,院落东南侧有门头,二层木窗脱落。砖墙抹灰部分脱落。风貌一般。

居住

30

193#

2

42.7

85.4

为坐西朝东的二层沿街店面,一层外墙门窗已经翻建。二层尚留有墀头、木板墙。

居住

31

195#

2

156.0

290.9

本建筑坐北朝南,为二层重檐硬山顶木构建筑,院落完整,面阔五间,东间已被改建为混合结构。西侧第二间为堂前。砖墙抹灰严重脱落。

居住

32

196#,197#,227#

2

167.7

335.2

本建筑坐北朝南,为二层重檐硬山顶木构建筑,木窗木门尚存。部分毁损,砖墙抹灰局部脱落,风貌一般。

居住

33

210#

2

258.0

379.2

院落完整,坐北朝南,原面阔五间,东侧两间已经翻建为砖房

居住

34

216#

1

99.7

99.7

本建筑坐南朝北,为一层硬山顶木构建筑,外立面已被改造,内部木构架尚存,砖墙抹灰局部脱落,风貌一般。

居住

35

228#

2

134.9

221.3

本建筑坐西朝东,位于北二弄西侧,为二层重檐硬山顶木构建筑,出入口在东西侧,东面一层门廊改建为房间。墙体抹灰局部脱落,风貌一般。

居住

总计

4612

6428.9

© 2005-2020 zgj.ningbo.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文域名: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政务

主办: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承办: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大数据中心

浙公安网备:33021202001143号浙ICP备11041234号-5网站标识码:330200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