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规划师论丛”(2011年)】构建海南水域旅游带,促进旅游和谐发展——以昌化江为例

发布日期:2021-07-16          来源:市自然资源规划局          阅读次数:

海南旅游业经过20多年的持续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虽然旅游业的前景被看好,但是目前仍面临着诸多问题,旅游发展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东热西冷、外热内冷”不平衡现象;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过度依靠海滨旅游资源,而对其他旅游资源(如森林旅游资源、河流旅游资源、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等)开发利用滞后。积极开发利用多种类型的旅游资源,各重要景区间更紧密的联系并保持景区间良好的协调联动关系,有助于突破海南旅游发展失衡的现状,促进海南旅游事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1 海南水域旅游带概念解读

旅游带指经济上相互联系的旅游产业和众多相互配合协作密切的旅游产业部门聚集,沿带状空间形成庞大的空间旅游经济系统,带动周边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的旅游经济发展。旅游产品的不可移动性、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决定众多旅游产业向游客经过的路线集聚,形成旅游企业带状空间分布的特征。旅游带上集聚的旅游企业间存在既相互竞争又相互支撑的关系。

海南具有丰富的河流旅游资源,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为海南三大主要河流,均起源于中部的五指山山脉,从海拔约1800m高的五指山流向南中国海,在不长的流域内,落差变化很大,形成了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成为旅游发展的坚实基础。南渡江入海口处是海南省省会海口市,万泉河在著名亚洲论坛所在地博鳌处入海,昌化江入海口有中国最美海滩—棋子湾,这些都是区域内最著名的旅游目的地。通过水域旅游资源开发,可以建成以海口、博鳌、棋子湾为龙头的沿江(河)旅游带。

2 建立海南水域旅游带的积极作用

2.1 丰富旅游资源

沙滩、岛屿、海水、阳光无疑是海南最突出和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但是海南的旅游发展不能过度地依赖这些资源,长此以往,会造成海滨过度开发,影响海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海南三大河流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可以丰富海南的旅游资源,为广大游客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旅游项目。起源于五指山山脉的河流流程短、落差大、景观丰富,有雄伟壮观的瀑布、蜿蜒曲折的山间溪流、气势宏大的峡谷大江、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浩渺恬静的水库湖泊⋯⋯湖滨度假、雨林度假亦将丰富海南度假旅游的选择。

目前,海南以“主题园”形式为主的民族村等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游客的需求。由于大山的阻隔,五指山山脉深处仍然保存着完整的黎族和苗族古村落和古老的民俗,在文化趋同的今天,这些人文资源是弥足珍贵的。沿水而居的古老村落和传统的民风民俗是海南特色民族文化旅游的基础,挖掘和推出地方民族特色文化产品,让游人实地体验古老民族文化,感知雨林深处人们的生活状态,可以极大地丰富海南的旅游产品,促进海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2 改善海南的旅游交通

作为国际旅游岛、中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海南各景区之间的连通主要由环岛高速公路及岛内其他主要高等级公路承担,以海榆东线高速公路最为繁忙。海南岛至今仍没有一条旅游专用通道,公路建设主要考量的是交通运输的需要。海南岛滨海景区景点与中部山区景区联系不够通畅,这是不争的事实。

开发主要河流旅游资源,以河流为纽带,连通流域内主要景区景点,打破内陆景区点状分布的空间布局形式,形成点、线结合的空间布局形式的旅游带。根据不同水域的环境,可以开展漂流、乘船观光等旅游体验,同时也起到各景区间交通联系的作用。除了水上交通,沿各主要水系建设旅游专用通道(风景公路),加强各重要景区间的联系,增大运输流量。

旅游专用通道不仅仅是运输通道,同时也是视觉敏感性很高的“视廊”,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因此,旅游专项通道的设计除了考量交通运输、安全快捷外,应重视公路景观设计中的文化价值体现、历史遗存保护、自然风景欣赏及路域景观的娱乐、休憩功能,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公路使用者的视觉美感度,突出表现在植被设计、色彩搭配、群落组成、野生花卉的使用、公路构造物的美学处理等方面。旅游通道将会给游客提供良好的视觉感受,改善游客对海南自然、生态、人文的印象。

2.3 加强联系,促进景区联动发展

沿江旅游带不同于环岛旅游带,它们将旅游活动引向岛屿深处。旅游带上的旅游资源特色各异,旅游产品丰富多彩,必将带给游客更加多样的旅游体验与感受,同时将海南岛的旅游产业由线扩展到面,由岛屿外围推向岛屿深处,促进旅游可持续健康发展。水域旅游带应该突出其生态、文化、美学、娱乐、景观的综合功能,将各景区有机地联系起来。

通过建设沿江旅游带,可以提升海口、博鳌、棋子湾旅游资源的地位,同时也可以带动流域其他景区的发展。水系上游是以热带雨林为主的森林旅游区和以传统黎族、苗族聚居区为主的地方文化旅游区;中游为田园风光,可以开展独具特色的热带乡村旅游;入海口处为著名的海滨度假旅游区。这些景区形成资源特色互补,旅游产品各异,自然景观变化丰富的态势,各景区可以在旅游交通、旅游营销、景点建设、景区管理等多方面采取联动发展的策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3 昌化江旅游资源开发的实例

3.1 昌化江旅游资源概况

昌化江是海南岛的第二大河流,横贯海南岛的中西部,全程大部分流淌在原始的热带雨林中,流经地区沿岸无大城镇,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类型呈现多样性。

下游以入海口周边的海滨沙滩最为突出,棋子湾是其中的佼佼者。中游有大面积的水库湖泊,大广坝水库已经被规划为九龙湖旅游度假区。中上游具有丰富且品质极高的热带雨林旅游资源,如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和霸王岭自然保护区,拥有典型的雨林景观及大量的动植物旅游资源。雨林、溪流、瀑布、温泉、溶洞等自然资源构成了昌化江上游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另外,上游仍然存在少量的古老传统的黎族和苗族村落,他们的民俗民风是优异的文化资源,加以挖掘和开发,可以形成优质的文化旅游产品,如霸王岭旅游区中的洪水村,现存150多间古老的船形屋,被誉为“海南最后的黎族部落”。

3.2 昌化江旅游通道的建立

根据昌化江流域内主要旅游资源特色、空间分布状况及旅游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应该开发昌化江旅游资源,构建昌化江黄金旅游带,带动海南岛中西部的旅游发展。沿昌化江建设一条旅游专用通道,连通棋子湾、霸王岭、大广坝三个区域内最重要的旅游区。这条旅游通道起点为入海口处的棋子湾,经过昌化镇(建议恢复古镇风貌,推出古镇旅游产品)、戈枕燕窝岭峡谷(大广坝二期工程基址)、九龙湖度假区(大广坝)、霸王岭旅游区,最后在叉河镇处与海榆西线高速公路交接,使游客可以更加方便地进入主要景区。由于东方市和昌江黎族自治县是昌化江中下游途径的主要市、县,为海南主要的工业市、县,通过建设旅游专用通道,既可以避开散乱的工业区域景观,又为游客提供更加满意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感受。

叉河镇至霸王岭段的旅游专用通道已经进入筹建阶段,旅游专用通道除考虑游客出入的方便安全外,应着重对路域内的视觉景观及生态环境进行规划设计,建设一条具有地方特色风景公路。旅游通道的规划设计应该坚持环保选线,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注重道路曲线连续流畅,优化路线线形;灵活确定边坡坡率,改折线为曲线边坡,恢复自然地貌景观;合理设置挡墙,巧妙变化挡墙高度,注重挡墙饰面,提高自身景观效果;运用各种技术及手法,创造开合有致、丰富多样、地方特色明显的路域景观;注重沿途观景平台、休息服务站点、娱乐场所的景观规划设计,突出地域特色。

3.3 昌化江流域各重要景区的联动发展

昌化江流域现有霸王岭旅游区、九龙湖度假旅游区(大广坝)、棋子湾旅游度假区。三大旅游景区资源特色互补,交通联系方便,产品差异明显,存在着联动发展的基础。霸王岭旅游区主要旅游资源是热带雨林景观、黎族古村落、温泉、热带田园;九龙湖度假旅游区以内陆水库湖泊为主要资源特色,开展度假旅游;湛蓝的海水、优质的沙滩、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棋子湾主要的特色资源。三者资源特色互补,实现旅游资源的协作联动。由于仍处于开发初期,通过整合资源,加强合作,可以产生更大的竞争优势。

昌化江旅游带上的景区可以进行全方位的市场协作联动,包括各景区之间互送客源、共同进行市场促销和旅游形象推广、共同建立区域旅游协作网络信息平台等,达到共赢的目的。

旅游交通的地方分割是旅游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三大旅游现状交通联系不畅。霸王岭旅游区与九龙湖度假旅游区之间的联系,由于二者分别属于昌江黎族自治县和东方市管辖,虽然在空间上毗邻,但交通联系非常不畅,只有机耕路相通。通过昌化江旅游带的建设和发展,可以极大地促进景区间交通道路的改善。建立区域的旅游交通协作联动,杜绝地方保护主义,放开对异地旅游交通车辆进入的限制,积极构建区域内旅游交通环形通道,开通旅游区的直达交通车辆,方便游客在各旅游区间快速流动。

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变化特征,整合区内旅游资源,分期分批建立和推出特色鲜明、内涵完整、具有较大优势的精品线路,使游客在短时间内体验到不同的自然风貌和旅游产品,全方位感受海南岛自然文化特征。例如,可以形成棋子湾(感受大海沙滩魅力)—昌化镇(体验南国古镇风情)—昌化江峡谷(感受高峡大江的壮观)—霸王岭森林公园(领略雨林的神奇)—九龙湖(饱览高山大水风光)—王下乡洪水村(探觅古老黎族村落文化)的经典游线。

4 结语

建立海南水系旅游带有利于打破海南旅游事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带动中部山区旅游业的发展。由于中部山区旅游资源以森林河流为主,生态环境良好而脆弱,所以在主要水系的上游进行旅游开发时应以资源保护为主,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旅游开发利用。水系旅游带的建设必须协调发展,通过控制游客量、推出特色高端旅游产品、限制游览范围等有效方法,来保证水系上游的生态安全,同时促进其旅游经济发展。

水系旅游带建设和发展,涉及多个市、县,由于各自的利益诉求不同,在实际操作中应采取先易后难、由外到内逐渐分阶段、分区段发展的方法进行合理开发利用,这样才能保持水系旅游带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笔者规划研究范围的限制,主要探讨了昌化江旅游带的发展建设问题,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